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迷你基金"喊冤"!业绩稳健却不受待见,问题出在哪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万基时代,基金“迷你”(指规模降到5000万元之下)和清盘似已屡见不鲜。但这些基金并不都是“坏孩子”,其中有不少基金能持续输出稳健业绩,却被市场忽视,无奈走向迷你或清盘。
实际上,这是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情况下,过多基金产品追逐投资者稀缺注意力带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这些基金投资分散业绩难以拔尖,缺乏标签色彩,以至于长期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规模过小,这些基金未能满足渠道进入门槛,长期挣扎在清盘边缘。基金公司尝试通过直播或直销方式直接触达投资者,但收效甚微,只能采取“续命”式护盘,通过帮忙资金等方式来避免清盘。
“业内总在说‘基民没赚到钱’。实际上在基金销售‘卖货’模式下,很多好基金被淹没了。”一位基金人士对记者感慨到。
被市场“忽略”
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全市场基金数量达到了12032只,其中有1612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占比达到了13.40%。业绩差是这些“迷你基金”的主要特征,近3年、近1年、今年以来三个维度的整体平均收益率均为负数。但从具体的单只基金来看,不少迷你基金有着颇为稳健的过往业绩。
比如,深圳某公募旗下一只基金于2015年5月成立时规模近4亿元,但从2016年起规模就持续走低,截至目前已不足2000万元,但在这期间该基金却实现了近7%的年化收益率。其中,近6月、近1年、近3年、近5年收益率分别为21.55%、20.95%、18.85%、59.84%,成立以来收益率更是接近85%。此外,深圳另一家公募旗下一只规模不足3000万元的纯债基金,截至6月28日近1年、近3年、近5年和成立以来回报率分别为6.96%、14.86%、22.36%、39.23%,可谓是“稳稳的幸福”。
即便是近年发展迅速的ETF,同样也有稳健产品被“忽略”。截至目前,华南某公募旗下一只能源ETF今年上半年取得了超15%的收益率,近1年、近3年收益率分别超过了20%和65%,但该基金规模目前只有3400万元左右。
包括上述提及的基金在内,在目前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基金中,有70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10%;从近1年和近3年维度看,分别有19只基金和36只基金录得两位数收益。从成立以来维度看,更是有600多只基金实现了正收益。这些基金中,有相当部分出自中小公募。
此外,已清盘的基金同样不乏此类产品。比如,北京某公募旗下一只成立于2022年4月的偏债混合基金,今年以来、近1年、成立以来分别取得了3.41%、4.9%、5.48%的收益率,年化回报2.59%,均跑赢了每个阶段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但由于规模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该基金已于今年5月21日进入清算程序,目前已清盘。
缺乏标签色彩
概括而言,上述“被忽视”的基金包括主动权益、被动指数、固收类等产品,他们不存在明显缺陷,且能持续输出稳定业绩,却依然挣扎在清盘边缘。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业绩不够突出,哪怕有过一次‘一鸣惊人’时刻,都会被市场看见,从而实现‘自我救赎’。”华北某公募市场人士对记者分析称,通过极致赛道输出极致业绩来博取市场关注,是这几年基金产品博弈的重要方法。反过来说,一些坚持均衡配置做稳定业绩的基金,缺乏标签色彩,则逐渐被大众所忽视。这些产品大多来自中小公募,这些公司既无明显的品牌优势,在渠道和广告上也没过多投入。久而久之,这些基金公司能拿得出手的基金,业绩尚且不错,但规模普遍很小,甚至有不少是迷你基金。
“这类现象并不少见,近年来似有明显增加。”某公募投研人士对记者分析称,近几年整个基金业在加速发行新基金,基金产品持续增加。一只基金即便业绩长期稳健,但业绩如果不是特别拔尖,特别是缺乏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资源的中小公募产品,很有可能会沦为边缘产品。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对记者表示,国内基金行业有“重首发,轻持营”特点,基金公司热衷发行新基金,加上销售机构倾向于引导投资者“赎旧买新”,使得基金数量突破一万只。但毕竟市场资金有限,无法让所有基金都长成参天大树。在基金发行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基金市场里就藏匿了不少“长不大”的基金。
前述公募市场人士说到,在缺乏销售引导情况下,投资者很难在上万只基金里自行找到业绩稳健产品。一直以来,投资者的基金申购需要业绩或广告效应来推动。某些互联网平台会有基金业绩滚动排名榜单,如果某些基金能在短期内排到前面,则有望被投资者看到,最终实现“自救”。“问题是,一旦业绩冲到前面往往已是高点,后续如果遭遇大幅下挫,净值曲线走势就被破坏了。”
“续命”式护盘
面对这些问题,基金公司在苦苦寻找出路,但从目前一些举措来看,尚没有找到有效办法。
基金公司最先想象到的是寻求第三方流量平台。某中小公募品牌人士对记者说到,他为了挽救公司旗下一只业绩稳健产品,曾试图考虑过在互联网头部平台上推荐该基金。但他发现,大的互联网平台对基金产品基本都有规模准入门槛,该产品规模太小最终没能进入。
其次是通过直播、直销等方式直接触达投资者。“通过直播和基民直接互动,是中小基金公司近些年在陆续尝试的办法,但从数据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大。”上述华北某公募市场人士说到,中小基金公司的投资者受众本来就不大,直播触达方面会比头部大公司差很多。
直销方面,该人士说到,基金公司对接的主要是险资和其他大的投资机构,一小部分机构对业绩稳健产品会有所关注,但大多数机构同样有着较为明显的准入门槛,对基金规模甚至是基金公司品牌都有要求,因此对提升基金规模的作用也并不是十分有效。
在这些办法收效甚微情况下,基金公司最终采取的是“续命”式护盘,即通过帮忙资金等方式来避免清盘。根据前述中小公募品牌人士透露,这种护盘周期一般是在三个月左右。“要保证基金不能连续60个工作日规模低于5000万元或者持有人少于200人。60个工作日,基本就是三个月左右。由于日期是连续统计的,所以要在规模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之前有资金介入,把规模拉到5000万元以上。这样的话,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日期就又重新统计了。”
以上就是关于【迷你基金"喊冤"!业绩稳健却不受待见,问题出在哪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