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网

“出海”,私募准备好了吗

今日更新
导读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出海”,私募准备好了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外资增配中国资...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出海”,私募准备好了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外资增配中国资产、全球市场周期错配的大背景下,私募“出海”是大势所趋。但若要真正满足外资的配置需求,为投资者提供“抗周期”产品,私募管理人还须在产品设计、公司治理、策略可持续性等方面下功夫,做好准备工作再出发

  到海外市场去找“增量”,是今年许多头部私募的共同选择。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多家头部私募正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其中不仅包括量化私募、主观多头私募,还有部分头部债券策略管理人。

  不过,“出海”看似热闹,实则没那么简单。

  “外资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这是最难解决的两件事。”某百亿级私募合伙人一语概括了私募“出海”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外资机构对于私募的可追溯业绩周期、合规运营水平甚至产品设计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外资机构更是要求私募对资产安全性负责;另一方面,大多数头部私募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方面人手不足,可投入成本和运营能力有限,在“出海”方面显得有点吃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外资增配中国资产、全球市场周期错配的大背景下,私募“出海”是大势所趋。但若要真正满足外资的配置需求,为投资者提供“抗周期”产品,私募管理人还须在产品设计、公司治理、策略可持续性等方面下功夫,做好准备工作再出发。

  共识:“出海”找增量去

  “我最近恶补英语,还专门报了相应课程。”某百亿级私募合伙人王雯(化名)为了公司“出海”下了不少功夫。

  她向记者坦言,其所在的私募去年便成功在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地区成立相关主体,并拿到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简称“9号牌”),今年接受了多家大型外资机构的调研,因此自己不仅要解决沟通层面的问题,相关人才招募也在加快进行。

  王雯所在私募加速“出海”,并非个例。

  北京某百亿级私募合伙人透露:“此前公司便拿到了9号牌,只是一直没有发力布局海外,而今年公司主要的规模增量来自投资人的海外资产和部分外资机构,目前海外市场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某新晋百亿级量化私募的总经理也表示,公司考虑通过申请9号牌逐步拓展海外业务,后续公司会在海外募集资金,投资到A股市场。

  近日,香港证监会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获发牌进行第九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的公司数量增加21家至2161家,其中不乏内地背景的机构。比如今年7月,静瑞资本、上海智德投资等私募获得了9号牌,去年仁桥资产、敦和资产、大朴资产、金戈量锐等多家内地私募管理人旗下的公司也拿到了9号牌。

  除了募资,今年以来多家头部私募的“出海”还涵盖了投资范围的全球化。

  沪上某管理规模超400亿元的量化私募透露,目前已在做美股和韩国股市的实盘模型,后续将在以A股为主的基础上拓展海外市场投资。

  鹤禧投资也表示,希望积极布局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目前已在海外选择了合作伙伴,初步注册了相应投资主体,但尚未申请牌照。

  双向奔赴,是对国内头部私募“组团出海”的最好概括。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表示:首先,在全球市场周期错位的背景下,私募希望通过全球化资产配置以分散风险,并丰富收益来源。其次,目前A股整体估值性价比显著,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逐渐提升,外资更是存在增配中国资产的中长期趋势。最后,拓展资金来源、吸引长期资金是头部私募保持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出海”成为共识。

  念空科技合伙人王丽也称,外资对于中国市场的超额收益兴趣盎然,而国内私募也需要长期资金的加持。

  碰壁:面临三大挑战

  “都在‘出海’,但哪有那么简单!”资管机构“出海”趋势已明,可是不少私募发现,这条路走起来不容易。

  记者采访获悉,在“出海”募资以及全球市场布局方面,国内的头部私募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一是“偏科生”难以“出海”。

  “在国内,业绩好募资就没问题,但到了国外却根本玩不转。”某私募市场人士直言。

  据悉,外资机构在选择国内管理人时并不仅仅关注业绩,还会考察私募旗下产品的业绩一致性、超额收益来源可持续性、运营能力、风控体系等,凭借短期高收益长大的私募很难获得外资青睐。

  大岩资本也表示,境外机构投资者对私募的风格、行业和个股敞口有严格要求,因此近年来能够成功“出海”的私募并不多。

  二是海外交易规则与标的研究还在“初学期”。

  某私募研究员坦言,每个地区的资本市场交易规则不尽相同,对相关企业的研究和调研也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投资时还需考虑汇率问题。“一不小心可能收益没赚到,还造成组合亏损”。

  沪上某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创始人向记者透露,今年公司在全球布局方面配置了日本股票,但由于汇率问题以及自身研究不够,回过头来看,日本市场的布局对组合的收益贡献为负。

  三是前期投入远大于收获。

  “就海外募资而言,私募不仅仅是拿个牌照,而要出人出力出财,这方面的支出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对于管理人来说压力不小。而且我们接触下来,部分外资机构还要求从产品设计层面保障净值安全,私募管理人须以自有资金作为安全垫,这进一步提高了‘出海’成本。”沪上某百亿级私募合伙人直言,今年以来发行市场偏冷,很多私募规模和业绩承压,“出海”可谓难上加难。

  姚旭升也称,海外运作基金的运营成本比国内高,需要招聘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才组建团队与外资机构进行长期沟通,会消耗大量的运营成本。

  谋划:练好内功才可走向国际市场

  要顺势而为,更要有备而为。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国内私募而言,投资和募资的全球化是长期趋势,因此管理人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免“铩羽而归”。

  姚旭升建议,私募在布局海外市场之前,首先,招募具有海外经验的人才,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投研团队。其次,加强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行为。最后,制定适应国际市场的投资策略,坚持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并提高风控管理水平,遵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确保公司合规运营。

  王丽也建议,一方面,私募在“出海”之前须明确为何要拓展海外市场,募资对象究竟是海外大型养老金机构,还是已有投资者的海外资产,这决定了私募发行海外产品时的产品设计和策略选择。另一方面,“出海”前要把基金设立的相关流程及细节都了解清楚,聘用可靠、合规的中介机构。同时,做好自身的策略储备和风控体系建设,以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的要求审视自身情况,练好内功再走向国际。

  好饭不怕晚。还有部分头部私募认为不要急于“出海”。

  沪上某百亿级私募合伙人直言:“一些私募不要那么急,先扎扎实实提升投研能力,夯实好运营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控能力后再‘出海’也不晚。”

以上就是关于【“出海”,私募准备好了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