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网

关注孤独症儿童

动态 新浪网
导读 如何让星星的孩子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这是高质量学前教育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自2007年就开始思考和寻求答案的问题。

如何让“星星的孩子”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这是高质量学前教育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自2007年就开始思考和寻求答案的问题。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生在儿童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

2019年出版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我国孤独症人士超过1000万,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孤独症诊断治疗领域专家贾美香指出,近20多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孤独症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估计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孤独症儿童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症状有轻重之分,且早发现早干预、教育,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症状、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一些轻症孤独症儿童通过良好的幼儿园融合教育不仅可获得综合能力提升,也有可能进入普通小学学习,融入社会。

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自2007年开始探索融合教育,是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至今,该幼儿园共接待了1115名孤独症儿童家庭咨询,干预了845名孤独症儿童。

今年4月2日,是联合国决议通过设立“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后的第16个关注日。在“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来临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园长吕玲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等,了解到关于“星星的孩子”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的一些关键细节。

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日常教学现场。本文图片均来自 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

一所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探索

与一般幼儿园不同,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大多数班级除了安排两名老师、一名保育员外,还会配一名融合老师(即特教老师)。

这是因为,从2007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就开始融合教育探索,接收3-6岁孤独症儿童。

贾美香是我国最早诊断、治疗孤独症并积极推广孤独症临床诊治技术的专家学者之一。同时,她也是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

贾美香向澎湃新闻介绍,孤独症核心症状尚无药物可以治愈。但另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不良预后。

“2006年起,我国将孤独症归类为精神残疾。但在孤独症儿童中,真正属于残障的孩子可能不足10%-15%,大部分孤独症孩子在早期的干预和训练后,未来都能够独立生活,在庇护型环境里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只有极少一部分需要终身养护。”贾美香指出。

因此,在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让孤独症儿童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意义重大。

在北大医学部的专业支持和专家支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由专职特教教师团队成立心泉特教部,开始尝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专业化干预,并逐步总结出了“小组—半融—全融”的递进式融合教育模式。

幼儿园融合教育模式之下,经医学诊断评估,符合入园接受融合教育条件的3-6岁儿童,可以入园就读,接受与普通孩子几乎无差别的教育。

“我们幼儿园在招收普通儿童的同时,面向全社会招收符合入园接受融合教育条件的孤独症儿童。目前全园的近500名孩子中,有70多名是孤独症孩子,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吕玲告诉澎湃新闻,除了小班第一学期没有融合班外,该园其它阶段几乎每个班都有孤独症儿童融入其中。小班第一学期不融合,是考虑刚进幼儿园的普通孩子也要经历一个适应期,开展融合教育的难度比较大。到了小班第二学期及以上班级,都可以设成融合班,每个融合班可融入3-4名孤独症儿童。

根据该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模式,孤独症儿童入园后,一部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先由特教老师进行科学专业的密集型干预训练;另一部分幼儿进入由孤独症儿童组成的心泉班,并由特教老师进行专业的小组干预训练,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常规、交往能力等。经过几个月的小组生活后,当孤独症儿童培养起基本的生活习惯、能力时,会被安排进入适合其能力发展水平的普通幼儿班级,开始接受半融合教育。也即,让孤独症儿童在一部分时间里接受融合教育,比如一天中的半天融入普通班,或者在某些活动或环节融入普通孩子中,逐步增加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交流互动的时间。

“当孤独症儿童能基本独立参加班级各项活动时,就可以进入全融阶段。这时,孤独症儿童全天都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不了解这些孩子的人很难从人群中看出来哪个孩子是孤独症儿童。”吕玲介绍。

她还提到,这种融合教育是无痕教育。在一个班级里,融合老师会重点关注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况,同时也会关照普通儿童;普通老师在管理普通儿童的同时,也会关注孤独症儿童,二者彼此相互学习、交流、协作,共同管理融合班级,让小朋友们感觉老师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让吕玲感到高兴的是,从2007年至今的16年里,该幼儿园共接待了1115名孤独症儿童家庭咨询,干预了845名孤独症儿童,并有80余名幼儿顺利进入普通小学上学。

“孤独症孩子结束幼儿园生活后能不能进入普通小学受多方因素综合影响,比如:孩子个体发展的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幼儿园干预教育效果以及社会接纳等。”吕玲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在尽力为这些孩子创造更多更好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重燃希望的全部。为帮助更多孤独症儿童和家庭,近年来,该幼儿园开始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模式和融合教育方法的推广,通过“走出去”向全国多个省市传授学前教育经验,希望星星之火能传播得更远。

幼儿园融合教育难在哪、怎么办?

3岁去上幼儿园、6岁上小学,这是大多数孩子成长历程中普通而必经的阶段。但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顺利上一所普通的幼儿园可能并非易事。

据贾美香介绍,3岁以前大部分孤独症孩子未被确诊,从而延误了最佳干预期。等到3-6岁(即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很多特有的症状,可能会有一些扰乱秩序的问题,加之多数幼儿园确实缺乏支持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师资条件,这使得孤独症儿童可能被幼儿园拒之门外。

“目前,国内真正有融合教育资源的幼儿园少之又少。”贾美香指出,一所幼儿园要开展融合教育,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开设特殊教育的资源教室、具备有特教相关知识技能的师资、能针对具备一定融合能力的儿童提供相应支持的系统。

即便已经具备这些条件,对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来说,开展融合教育也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在对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克服一些困难。”吕玲说,在融入普通班级时,适应新环境是孤独症孩子一个难点。从园外机构或小组进入普通班级时,这种环境的改变会对孤独症儿童在认知、理解和社会性上带来挑战。

由于孤独症孩子行为表现差异较大,有的孩子有情绪控制问题,有的孩子有行为或功能上的问题,在融合过程中,需要特教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研究,“一人一案”提供帮助和进行行为干预。

“另外,孤独症孩子进入班级后,面对他们某些特别的行为,普通孩子能不能接受?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难点。”吕玲表示,在这方面,他们幼儿园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进行融合前,我们通常会先跟普通孩子交流,告诉他们将有新的小朋友加入班级,以及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新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吕玲解释,“比如,我们会告诉小朋友们,新来的小朋友哭闹或者有些他们不太理解的想法行为时,可以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些时间帮助安抚、劝慰新来的小朋友。”

同时,老师会通过个别化的训练,帮助孤独症孩子更好地适应与普通孩子相处,让普通孩子能更好地接纳他们。

“此外,老师与孤独症孩子交流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普通孩子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程度。”吕玲说,所以,当老师以一种包容接纳的心态对关爱、对待孤独症孩子时,其他孩子也会去接纳和帮助孤独症孩子。

探索过程中,该幼儿园还将融合教育纳入到了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研究和课程构建之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融合性知识游戏纳入课程。游戏课程设计既参照了一些孤独症干预技术,也能满足普通儿童快乐发展的需求。

“普通儿童是一个更大的群体,我们不希望因为某一个群体而忽略了另一个群体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游戏,让不同的孩子都收获快乐和成长。”吕玲表示,实践和研究表明,融合教育既帮助孤独症孩子获得了能力提升,又促进了普通儿童发展。普通孩子虽然不懂什么是孤独症,但在和孤独症孩子相处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差异,并会被激发出爱心和互助精神,学会从小看到差异,接纳不同。

近几年,该幼儿园还进行了一些创新实践。比如,与中央芭蕾舞团合作,利用芭蕾舞蹈激发特殊幼儿参与游戏、社交的兴趣;引进VR课程,使孤独症儿童在更真实有趣的游戏环境中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中国手球协会合作,让不同孩子在团体运动游戏中发展体能,进行更多的合作互动。

在今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到来之际,该幼儿园联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杂志社、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中央芭蕾舞团举办了“尊重理解 携手筑爱——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主题公益活动”,并邀请孤独症人士登台演出。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这类主题活动,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孤独症儿童的努力,以及他们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吕玲表示,他们幼儿园还计划创新融合教育方法,扩大融合对象覆盖面,让症状稍重一些的孤独症儿童也能进入幼儿园,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已明确要求0-6岁孤独症儿童纳入救助范围。2021年《“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发布,也将有利于提升孤独症康复服务水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