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提及率极高的关键词,智能工厂建设成了热门。在这股热潮中,我们既要积极关注,认真学习,更要理性思考,有序导入。
1、没有精益的自动化、信息化会造成极大浪费
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期望尽快实现机器对人工的替代,特别是看到乌压压一片装配工的时候,这种想法更是急迫。面对市场需求,一些自动化公司开始放胆接单,而且什么都敢承诺。结果是,签约并支付首款后,自动化公司开始试做(不断试错),许多情况下不能如约交付靠得住的自动化设备或生产线,最后双方不欢而散甚至被纠纷困扰。
某小家电公司,找了一家服务商进行装配线自动化改造,合同约定5个月完成,后来做了一年多还无法交付。据我们了解,自动化生产线无法交付,主要原因是企业产品工艺、零部件精度不够等造成的。当然,自动化公司事前调研或经验不足,贸然接下这样的订单,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条装配线如果要成功进行自动化改造,就必须重新进行产品和工艺优化设计,还要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进行改良,也就是要进行全面的精益化改善。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作业都需要或都可以自动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一方面,迫于趋势的压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方兴未艾,但建设效率低下更是触目惊心。许多企业花巨资引进ERP系统,最后竟然做不了生产计划。没有生产计划,自然就不能生成采购计划;没有生产计划,也就出不了物料出库或配送计划;没有生产计划,也就不能进行生产的调度管理;没有生产计划,就无法对物料或订单交付等进行报警或管控……所以,不能实现生产计划功能的ERP根本就不是ERP。
除了ERP之外,企业还会购买或内部开发诸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模具管理、设备管理、订单管理和OA等系统。这些系统充其量只是用来作为记录、查询和沟通的道具,很少见过能够实现统计、分析、报告、报警、纠错防错、可视化监控和职能协同等旨在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的功效。
除此之外,在自动化、信息化还有许多诸如跟风装面子的现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如何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是企业管理者当前需要认真学习的主题。
2、走向智能工厂到底需要怎样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为了正确理解,或有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笔者根据长期的顾问经验,创建了一条如图所示的智能工厂结构化路径,明示了企业经营与自动化、精益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之间的关系,对智能工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个结构化路径,我们可以自上而下较全面、立体地理解智能工厂所倡导的愿景、目标、战略和架构基础等内容。
首先是建设愿景,就是装上一个能帮助我们实现高效经营的数据大脑。这个数据大脑是企业经营中负责思考、判断和发出指令的神经中枢。它从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分类、加工处理,得出各种有效的结论或指令,高效管控企业的运营。可以设想,在一个“中央经营控制室”里,我们可以即时看到各项经营图表、数据,看到关键KPI及为之努力的状况,看到关键战略或课题的推进状况等,做到“脑”(心)中有数。
其次是两个建设目标(或原则):一个是自动化或智能化,另一个是准时化或定制化。这两个目标最初是作为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精益原则,很早以前由丰田汽车提出来的,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智能工厂建设既要符合“自働化”原则,让生产或管理系统拥有人的智慧,具备判断、报警、防错纠错、自动停止等自働化(不是一般意义的自动化)的能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智能化。目的是追求零缺陷和省人化。智能工厂建设又要符合“准时化”原则,让生产或管理系统拥有足够的柔性,在不增加成本或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并最终实现“定制化”生产的目标。
第三是三大战略支柱,即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精益化,指的是与提供产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主价值(研、产、销等)流程、系统要符合精益原则,并进行精益优化,保障流程、系统能够高效、快捷和稳定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自动化,就是让机器代人干活,目的不外乎是提高效率(比人工效率高)、保障质量(比人工稳定可靠)、规避安全风险(不怕意外)和降低劳动强度(不怕苦累)等。信息化,就是通过IT及互联网技术,对诸如记录、统计、分析、报告、预警、判断、指令和协同等工作实现替代。
可见,自働化(智能化)和准时化(定制化)是两个目标,而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等三化改善才是实现两个目标的手段,目标和手段的关系要搞清楚,不能把智能化、准时化和其他三化混为一谈。
第四是四大精益经营基础,即标准化管理、精益改善机制、改善工具方法的学习和利润经营机制。
第一个基础是标准化管理,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定义标准作业,也就是说对所有作业的步骤和动作要求等要进行标准化定义,以便保障过程高效和结果可重复。二是制定作业标准,也就是说,要制定一份一目了然并能满足标准作业要求的作业标准,以便对作业者进行培训、训练和比对检查等。
第二个基础是导入精益改善机制,以便促进公司全员参与精益改善,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笔者所在的顾问公司积极倡导企业运营员工微创新(员工提案)、现场上台阶(自主管理)和绩效大课题等三大精益改善机制,促进员工广泛参与。
第三个基础是改善工具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内容包括IE、新旧QC工具、VSM、6Sigma等各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第四个基础是利润经营机制,这是企业高层必须掌握的终极经营工具,它从定义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开始,并通过制定和落实年度经营计划等一系列具体的经营行为,来达成企业提升利润等经营目标。
这四个基础对智能工厂建设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去30多年,国内制造企业在规模上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经营管理基础薄弱一直是个大问题,而且近年企业内信息化导入和自动化改造等各行其是,投资效率极其低下。企业可参照图示智能工厂建设结构化路径,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逐步提升工厂的智能化水平,最终建成高效的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