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唐代倡导古文运动(唐代倡导古文运动的两个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奇”是指唐代短篇文言文小说的称谓。文学史上晚唐时期的文学家裴铏最早用“传奇”作为小说集名。不过这一名称并不是他发明的。将小说称为传奇,已经是当时人们根据小说记叙奇闻逸事的特点约定俗成的名称。唐朝文坛盛行诗文,小说由于篇幅较长,具有虚构戏谑的成分,并不被文人所看重。以后传奇体小说的创作日益繁荣,“传奇”也就应运而生。北宋时“传奇”已经成为了短篇文言文小说的文学体裁。在以后的历届朝代中,南宋和金以诸宫调为传奇,元人把杂剧称为传奇,明清时代则把南戏叫作传奇。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年代,传奇这一名称有着不同的含义。现在我们所指的传奇体文学作品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抄书练字打卡第六十八天
过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一作次公,唐代诗人。
唐朝有两个有名的古文家,一个叫萧颖士,一个叫李华。戴叔伦是萧颖士的弟子。他的诗颇有情味。
这首诗是悼念屈原的。屈、景、昭是楚国王族三个有名的姓氏,称为“三闾”,三闾大夫是屈原被贬后的官职,负责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三大姓子弟的教育。戴叔伦经过三闾大夫庙,感慨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对楚国那么忠心耿耿,却不被楚王信任,湖南的沅水、湘水一直向东流去。而屈原的哀怨就像这沅湘之水,东流不尽。
《毛诗》以及”今文经“和“古文经“
《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有大毛公毛亨与小毛公毛苌二人。毛亨在西汉时,自己招收门徒,传授《诗经》,而且写成一部解《诗》的《诂训传》。毛亨死后,河间献王得到了他的书,就把他的弟子毛苌立为博士,河间献王把《诂训传》献到了朝廷,但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毛苌只在献王的中山国内传授。
《汉书·儒林传》说,毛苌传给贯长卿,长卿授给解延年,延年传给徐敖,敖传给陈侠,陈侠做王莽的讲学大夫。从此以后,讲《毛诗》的人都以徐敖为本。
由于得到王莽的重视,在汉平帝时,得立博士官,由此便逐渐得势。
《毛诗》为什么会在汉平帝时得势呢?这得从古、今文经学斗争的问题讲起。
原来在汉文帝时代,朝廷宣布废除秦的“挟书令”,鼓励人民献书。到武帝时代,国家图书馆已收藏了相当多的书籍。汉成帝上台后,还嫌不够,于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又命陈农到民间找遗书。同时,又命光禄大夫刘向(楚元王四世孙)整理书库中的《六经》、诗赋、诸子等书;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命太史令尹咸校天文、占卜之类的书;又命侍医李柱国校医书。同时,刘向的儿了刘歆,也出来做助手参加校书。
刘歆在校书过程中,把藏在秘府的一些先秦古文字(篆书)写的书都找出来了。其中有《左传》、《逸礼》、《尚书》、《毛诗》。
原来在汉武帝时,住在曲阜的鲁恭王扩建自己的宫殿时,把孔子的故居也划入建筑范围,拆墙时,忽然发现了许多用先秦古文字写的书简。经过整理,发现其中有《礼》三十九篇,《书》十六篇。这些《礼》因在博士掌握的十七篇之外,故称《逸礼》。《书》是古文字写的,就称古文《尚书》。后来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把这些书献给朝廷,就一直藏在秘府。这些书的重新出现,引起了刘歆的极大兴趣。
公元前七年刘向去世,刘歆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刚好这时也是汉哀帝登基的时候,刘歆向哀帝建议,把这些古文字写的书立于学官,设置博士,但遭到五经博士的激烈反对,没有如愿。
刘韵找出的经书是用古文字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讲授古文经的学说,称“古文经学”。而原先五经博士用的那些书,是用汉代隶书写的,所以叫做“今文经”,传授今文经的学说,称“今文经学”。从这以后,经学分为两大派。
后来又有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故(诂)训传》作《笺》(笺是对传作补充、订正的意思),进一步提高了《毛诗》的声望。同时,由于郑玄对今文经也很精通,作《笺》时,吸取其长处,与古文经的讲法折中,使《毛诗》的释义,超越了三家诗。而三家诗多附会《春秋》及谶纬杂说,“咸非其本义”,而为人所不满。因此,《毛诗》虽被汉光武帝逐出官学,只能在民间传习,而学者却日益增多。
从三国至唐代,学者大都宗奉毛、郑《诗》学。唐太宗诏诸儒修《五经正义》,孔颖达取《毛诗》、《郑笺》作注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他汇集了魏、晋至隋代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唐人讲《诗》的大都以它为根据。
为啥学习玄学能懂古文的尽量看古文呢?
因为现代大师有些例子写的真的一言难尽,比如我看一位大师写的书里,详细写了貂蝉的生辰八字,论述她为啥荒淫。
貂蝉老师出生的那个年代应该没有生辰八字,因为这东西唐朝才流行开的。
第二貂蝉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三国历史上只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女私通,这个侍女是谁陈寿都不知道,大师是怎么拿到她的生辰八字的?
还有个大师写奇门的,书中详细论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可能性。
这位老师的书我很喜欢,但是借东风这事儿很扯,也是罗贯中编的,甚至整个赤壁之战百分之八十的精彩故事都是罗贯中编的。
一段没有的历史,楞能论述的风生水起,唉。
所以懂古文尽量看古书吧,那些书能流传一两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至少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尤其是像《三命通会》《子平真诠》这种。
三命通会经典书籍
三命通会经典书籍
今天又学习一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以前从没读到过这句古文,也不知道表达的意思,今日读文偶然看到,于是记载下来,加强记忆,这句话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勃的语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曾经很多美好的事物已经成为回忆的过去,一去不返,但未来还是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会陪伴我们,表达人生要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唐朝为什么盛产诗人?
历代以来,能够真正推动文化运动的大手,几乎都要依赖于王朝或者王朝机构。
唐朝之所以盛产诗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得益于当时的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主流有常举(常例考试,有固定的的日期)和制举(帝王亲考,没有固定的日期)。
其中,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 ,这些科目中,考生最为关注的还是进士一科,这一科目考试人数数量最多,录取人数也当属最多。
这科考试的具体内容就是帖经、诗赋和时务策,而且主要以诗赋为主。
这也注定了,有了皇家力量的背后加持,有唐一代的读书人,都在诗词歌赋上面费尽苦心,力图在上面有所创新。
唐朝为此还发生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文运动”。
小的时候,我记得有一首诗。
---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当时学完这首诗之后,班里面的老师还专门开展了一周的节粮运动。
对于那时候的大多数人而言,诗人就是诗人,他们以才情为主,身上也不会有更多复杂的标签。
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历代历朝那些具有作品流传于后世的人,他们不仅是诗人、文学家,他们更是朝堂上或大或小的官职。
说实话,李绅这位诗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刷新了我的认知。
李绅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为唐高宗李治一朝的宰相李敬玄。
只是,到了李绅父亲这一代,因为父亲早逝,李绅家家道中落,他自幼和母亲一起生活。
聪慧少年,在小的时候就扬名附近。
李绅的个头很低,很多人都蔑视性的称呼他为“短李”。
他出生在唐朝战乱的年代,早期仕途不顺,亲眼目睹了民间百姓艰难的生活,所以他能够写下同情百姓的文章。
后来,他步步高升,成为镇守一方的淮南节度使。
但是,在官场中获得崇高地位的李绅,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贪官污吏。
他喜欢住大房子,也需要在闲暇的日子里找歌姬玩乐,淮南一地的百姓因为他常常搜刮民脂民膏,大批百姓逃亡淮南地区。
很多当时与他齐名的一批诗人都相当看不上李绅。
韩愈、刘禹锡、李贺等人更是视他为官场毒瘤。
还有一个故事:
李绅家贫的时候,他经常到旁亲戚叔叔李元将家中蹭饭。
他因为在叔叔家蹭饭一事,没少遭受叔叔的白眼。
李绅官场发迹之后,李元将前往李绅府上看望,反叫李绅叔叔。
李绅不仅没给他面子,还睚眦必报,处处打压李元将,直到李元将叫了自己一声爷才作罢。
后来,李绅官居宰相之后,生活更加的奢侈。
他特别喜欢吃鸡舌,在自家府邸的后山上养了一群鸡。
每次一盘小炒鸡舌头,都要宰杀三百多只鸡,后院的死鸡几乎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所以,你会发现唐朝的这些诗人其实很有意思。
例如,曾当过上门女婿的侠客诗人李白,曾为学生出头的兵部侍郎韩愈.....
上周末,我在老家书店逛街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趣解唐诗的一套书。
我随手翻了翻,感觉十分的有趣,书里面都是用微信对话的形式讲解唐诗。
诙谐的语调、新奇的风格,着实激发了我的兴趣。
这套书专门还给我的小侄女买了一套。
两本书一共58元,也就是两顿饭的价钱。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囊括了唐朝初、中、晚三个时期的重要诗人。
诗人的数量达到了30余位,书中幽默的群聊场景、新颖朋友圈斗诗,你可以让孩子自己看,也可以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唐诗的故事。
今天把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觉得有趣的朋友可以入手。
每日一题(常动脑 永不老)
2月9日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属的诗歌类型是:( )
A 、讽谕诗
B 、感遇诗
C 、咏史诗
D 、山水诗
明天出答案
昨天答案
在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诸种因素中,更为直接的原因是:(A )
A 、受萧颖士、李华古文家的影响
B 、受中唐儒学复兴的影响
C 、受中唐社会政治的支配
D 、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
说明:
唐代古文运动,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萧颖士、李华等古文家,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克敏
韩愈:《中唐时期》文学,思想,政治家
1/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柳宗元并称古文运动的双雄,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倡导文以载道,言之有物。
2/韩愈家贫,且几次考进士不中《26岁才考上》,唐代考上进士后,还要考博学宏词科,才能做官。又考不举。然后去做幕僚,曲线救国的方式,才进朝廷做了官,展示他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华……
附:《唐宪宗李纯时期被重用;唐穆宗也对他青眼有加》
3/韩愈比柳宗元对后人的影响大,原因之一,韩愈一直生活在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和长安。而柳宗元三十多岁就被贬永州和柳州。
4/韩愈的师说,马说,祭鳄鱼书,祭侄等散文千古流芳。苏轼对韩愈最好的评价是: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者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5/韩愈:性格耿直,才华绝代。名句:
@古之圣人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不耻于师。故圣愈圣,愚愈愚。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尽其材,鸣之不通其意。等等
#历史冷知识#
骈文,讲究对仗工整,音调和律,一般以四字或六字成句。《文心雕龙》记载:“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骈文蓬勃发展,大行其道。
在唐代,骈文虽然一度受到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的打压,但到了唐末五代以至北宋初年,在士人阶层,骈文依然是主流行文体裁。
到了宋真宗年间,名士穆修与张景才开始继续恢复倡导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大力推广“散文”体裁,摒弃骈文所追求华丽奢靡的文风。
穆修本人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张景是宋真宗咸平年间进士,二人都是当代名士,在反对骈文推广散文的目标上,他们可谓志同道合。
有一次,穆修与张景一起去参加朝会,二人在宋廷东华门外等待入宫。时间还早,两位散文家就聊聊文章掌故,以打发时间。刚好看到一匹奔跑的马踩死了一条狗。
于是二人就分别采用不同的体裁,去记录了这件事,以此来甄别不同体裁记录问题的精确程度和优劣差异。
穆修先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则说:“有犬死奔马之下。”当时北宋的行文体裁刚刚开始转换为散文体。即便是他们二人,虽为散文,却也是语言生硬呆板,与我们读过的自由洒脱,行文流畅优美的散文大相径庭。
然而,在穆修与张景的年代里,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散文句式了。写文章原本就是为了记录和描述,贵在准确、明白、自然。实在没有必要过分追求词藻华丽、对仗和语调。结果往往就是舍本逐末,牺牲效率。
所以,关于奔马踩死狗的这种事情,到了沈括写《梦溪笔谈》的时代,最简单粗暴准确明了的说法就变成了:“有奔马踢死一条狗。”
#读史#
为什么书法史上会一次又一次掀起一种复古的潮流?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都是二王的铁杆粉丝。清代钱沣、近代谭延闿是颜真卿的铁杆粉丝。他们心摹手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单就传承之功,就可彪炳千秋。其实,书法也好,绘画也好,走到一定时段,创新创不出新奇、形式主义太夸张且浅薄浮夸的时候,复古主义思潮就呼之欲出。复古是一种老汤药,专治走火入魔。
正如文学的复古一样,绮靡艳丽、诡谲夸张流行久了就会让人生厌。文学史上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古文运动,唐代中期到宋代,从韩愈、柳宗元到欧阳修三苏等,形成了一次跨度时间极长的复古运动。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举起复古主义大旗,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代中叶的唐宋派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抄袭的歪风。所以,复古也不能食古不化,要变通要动脑子。
本文唐代倡导古文运动(唐代倡导古文运动的两个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