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孤独三国志,三国志战略版固守孤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志里只是记载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但是侍婢的姓名不得而知,而王允正是充分利用了吕布内心的惶恐不安,拉拢他一起除掉了董卓。//@孤独的病:三国志里就是这样记载的//@水甜大威:三国看的太多了,//@水甜大威:貂蝉不是杜撰出来的吗?
七零后街机爱好者最后的倔强!今天去一家商场里面的餐厅吃饭,餐厅外面有几台游戏机,有个貌似七零的哥们孤单的坐那打游戏,看画面应该是三国志一类的街机游戏,那熟练的摇杆动作,潇洒的拍键手法以及投入的表情,无不显示着当年在游戏厅拍机的巅峰状态!如今只能在这个僻静的角落需找一些年轻的感觉了。吃完饭走的时候,那哥们还在认真的继续,餐厅服务员老哥也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他!
秦始皇嬴政,在三国志11风起云涌MOD里,成为了注定坐办公室里孤独终老的人物。威压和法治特技只能宅家里才有用,天命则是强运+武干,他在战场上最强的瞬间,就是点燃火球的那一秒。
三国志11风起云涌
一生能得几知己
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何溱为“兰亭集序”文写有一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联是一副散文格调的流水对,“人生”与“斯世”,“知己”与“同怀”名词相对,“矣”,“之”虚词相对,工整贴切,其余文字对仗则显得比较宽,松平仄和谐,是对联中的一副佳作。
此联在内容上来说,清新高雅,情深意浓。上联用典,出自于“三国志·虞翻别传”:虞翻初为孙权所器重,因常犯颜直谏,遂被疏远流放,虽有典籍自慰,但深感孤独,常念旧友,慨叹:“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无恨。”下联也是用典,出自于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一句。同怀,即是指同胞兄弟姐妹或志趣相合的同志 朋友。此联的意思是人生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便就足够了,一生都会把他当做同胞兄弟来看待。联语表达了作者对知心朋友的深情厚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感情,是一副赞颂友情 的佳联。
鲁迅先生也经常借用此联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迅与瞿秋白在 上海共同领导革命文艺运动,在斗争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曾把此联写下来寄给瞿秋白,表达了对醒的信任与尊敬。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鲁迅先生听闻后悲痛万分,写下了悼念瞿秋白同志的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高度评价了瞿秋白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曹操遗嘱写了什么?易中天:“曹操遗嘱流传至今,他有什么遗愿呢?”东方甄选直播间,易中天披露出曹操遗嘱内容。易中天说:“曹操的遗书是的确流传下来的,只不过是文言文,在小说《曹操》中我将其翻译成了白话文。”很多人对此感兴趣,这个问题还要从曹操数量庞大的老婆说起···#易中天##董宇辉##曹操#
一般而言,曹操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奸诈、恶毒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三国枭雄。加上《三国演义》拥刘贬曹思想主旨的诱导,使得我们对曹操的认识有了误差。
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无一例外地记录着曹操老婆之多的事实,而且很多老婆都是别人的妻子,曹操在攻城夺寨之后,往往会将对方的老婆据为己有。曹操为什么对别人的妻子情有独钟?
首先颜值高是第一门槛;其次,过去时代,女子们结婚年纪都比较早,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自然没有女性的韵味。等到她们真正长开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成婚几年后;最后,曹操娶对方老婆,往往是出于战略需要的考虑。
一般而言,能够做到对方首领老婆的人,往往都是身份、地位很显赫的,而且有家世背景,人脉网络,如果能够将其安抚,继续荣华富贵,也不失为一种归化对方的好方法。因此,曹操常常会将敌人的老婆纳为妻妾。不得不说,曹操这一举措很有头脑。
正因如此,曹操的老婆是非常多的,近乎十几二十个。这些女人个个美丽,尊享荣华,而且她们都比曹操年纪小。因此,当曹操到了晚年时,他变得多愁善感,瞻前顾后起来。
我们普通印象里,,曹操英武,能干,极富智谋,而且乐观,可是这并非曹操的原貌,缺少人文气息,没有现实味道。这是我们对曹操的误解,因此,作为历史领域专家的易中天教授给出了别样有关曹操的解读。
易中天教授眼里的曹操,并非那样的十恶不赦,反而他是一个性格鲜明,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和大臣开玩笑,喜欢讲段子,而且讲到兴尽处还会将脑袋磕进面前的盘子里哈哈大笑。
曹操不仅重情义,而且还为人仗义。当孙权将关羽首级斩了之后,他将关云长首级送给了曹操,为了能够将关云长全尸下葬,他为关羽雕塑全身,然后在正月过年的大雪天里为关羽送葬。
易中天说,自己写到曹操的死时,自己几乎也被曹操杀了。写完《曹操》这部小说,因为感情太过投入,易中天久久难以走出来。就像他说的,自己最后和曹操一样都是一个孤独的老人。
对易中天的情感,董宇辉非常共情,他的一番感慨的总结,似乎使得易中天找到了能够读懂自己的知己。
董宇辉说自己听易老师讲授曹操入了神,似乎自己就能看到大雪纷飞的正月里,一个孤独的老人走在雪地里,别人都在喜庆地过节,而自己只能踟蹰在雪地里。恍惚间,他看见了荀彧。曹操已经66岁,他下车问道:‘是不是文若(荀彧)?下人说不是文若,曹操摸着棺材。继而下人说:“这是关云长···”
也就在那样一个个瞬间里,曹操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无所谓成功和失败,他想到了陆续凋零的故人,想到自己英武的年华,想到那些落败的瞬间,人生的种种精彩和落寞似乎是幻灯片一样自动在脑海中播放着···他有无奈,有不甘,但也有释然,也有悲凉···试图去向这个世界表达一些什么,可任何的言语表达都是苍白无力的。
他是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人,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任何的昔日荣耀和英雄梦想此时都已是前尘往事···
董宇辉的一番话,使得易中天非常感动。这便是董宇辉的过人之处,他能够共情,能够理解,能够给易中天教授给予精神的慰藉,此时的他们是一对忘年交。
试想一下,一个生命即将到终点的老人,他会留下什么遗愿呢?很多人觉得可能是权力、朝野的大权,以及各种非常重要的政事,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关曹操的遗愿,曹操并没有提及太多政事,以及权力交付事宜,而是说自己生前做了很多好的事情,比如执法很严,但也做了一些坏的事情,好的事情要一直传承、学习下去;
其次,他的很多家眷、老婆的死后生计,他都作了部署,将她们安置到铜雀台,让她们有自己的活计,用以谋生,至于自己的家产,几个兄弟都分一分···就在这样一番衷肠诉说的瞬间,曹操口吐鲜血,就此而亡。
俗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临死前,他没有特别的嘱咐,没有军机大事,因为他看清了真假,就像一个村里老人一样,事无巨细地交代日常碎事···
易中天笔下的曹操,和我们普遍印象里的奸诈、多疑不同,就如俞敏洪说的,易中天的《曹操》更有人情味,也更真实可感,他是一个多面的人。
易中天别出心裁,他的《曹操》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一部集武侠、推理于一体的历史小说,非常具有可读性,而且还能纠正一些错误的历史知识。
《曹操》选择东方甄选直播首发,开播十分钟便卖出了10000册。想要正确认识曹操,纠正历史知识,且喜欢小说阅读的朋友,可以戳下【看一看】
身当恩遇常轻敌——三国第一猛将的赴死之战。
猛将与大将的区别在于:
大将能统辖诸军,筹划、协调指挥万人以上的战役。
而猛将则能率数百人在战斗中摧锋破阵,一往无前。
要说三国第一猛将,当数典韦。
因为陈寿作《三国志》,唯有在写典韦时,才会不吝笔墨去描述他的战斗细节,
例如曹操与吕布濮阳之战时,典韦应募率数十甲士陷阵,“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等等。
张绣之乱,为曹操断后死战时:敌前后围困,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
等细节。
能让史官作这样的武艺细节描写,是关羽与吕布也都得不到的待遇。
张绣袭曹营,曹军诸将皆撤,唯典韦死战不退,掩护曹操,直至阵亡,这是死得壮烈!
而演义作者罗老生在小说中描述对典韦之死时,显然忽视了古代军队野营时的警卫值班制度。
演义情节:
张绣先遣胡车儿盗了典韦的铁戟,然后对曹营发动夜袭,典韦从睡梦中惊醒,仓促之下、身无片甲,只穿着一件单衣,袒胸露体的提了把单刀冲出帐外,孤单一人,身陷于乱兵之中,与敌激斗而死。
这段情节的荒谬之处在于:
(1)
张绣欲发动突袭,却要先盗了典韦的铁戟,说是为了要削弱典韦的战斗力,以方便袭杀曹操。
可是,曹营千军万马,甲仗兵械有的是!
铁戟又乃三国时代军中常用兵器,又不是唯典韦才有铁戟。例如张辽在合肥之战时突袭东吴连营,也是执戟先登。
所以,盗走铁戟,并不能减弱典韦的战斗力。
因为军营中有的是大铁戟,典韦随手一抓,铁戟一大把,盗得光吗?
由此,盗戟之事,明显是画蛇添足。
万一因盗戟而泄露了意图,引起了曹军警觉,岂不又败坏了张绣的计划?
所以,张绣只要脑袋不进水,断不会冒着行动被泄露之险而派人去盗戟的。这就是荒谬之一。
(2)
荒谬之二。敌兵袭营时,典韦未穿铠甲,只着单衣、近乎赤身裸体,只有单人单刀与敌战斗的情节,更是违背了古代军队野营制度常识。
这里,有人就要质疑了,或会反问:
“瞎扯什么,你以为纪律严明的现代军队吗?古代军队又哪儿来的什么野营制度?”
回答:可参见《练兵实纪•卷七•野营二十九条》,看看明军对野营时夜间部署与巡防规定有多严格。
明军如此,更何况“精兵制”时代的三国军队。
《三国志·典韦传》曰:曹操从各军选拔出劲卒数百人,拜典韦为都尉统领,引置左右、常绕大帐,这就是负责为曹操宿卫的亲将。
什么叫宿卫?
就是曹操睡觉时,典韦麾下的数百卫队,其中三分之一人员解甲睡觉、三分之一披甲歇息待命;另三分之一则披甲执兵、环绕于曹操大帐之外警戒护卫。这就叫三班倒,只要在野营时,就必须日夜如此。
而典韦身为卫队主将,身边也有亲兵。纵然也已解甲,那也是甲不离身侧,一有情况,立即就会披挂整齐。
况且,军营中除曹操卫队外,营门也有其他例行警备夜巡队伍,
当张绣发动夜袭时,虽然猝不及防下,使得曹军各营大乱。
但也不会紧急到一下就让敌军冲破营门,仓促到连典韦披甲的时间也没有了,那是决不可能的。
那么,真实历史上这一战时怎样打的?
《三国志》实际说的很清楚: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宴绣及其将帅......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
由上可知,
每次曹操敬酒,典韦必持斧随行身侧护卫,警卫工作细致吧?
而张绣也并未有在酒宴上灌醉典韦,再儿戏般演一出盗戟情节。
事实是:为了突袭成功,张绣秘密策划、精心准备了十日以上!
十余日后,半夜发动,以蓄谋已久的精锐袭击无备之兵,自然就使得曹军诸营陷入了混乱之中。
根据《于禁传》记载,当时除了于禁营还保持着一定秩序外,其他将领麾下的兵马都如一团乱麻了。
曹操在混乱中召集了部分兵马,与敌交战,不利,难挽形势,败局已定。
而曹操作为全军统帅,当然不能陷于险境中,于是率轻骑先撤了,
典韦作为亲卫主将,为掩护曹操撤退,带一部兵力坚守营门断后,这就是以身赴死的必死之战,果然不愧为忠勇无双的猛将!
《三国志·典韦传》:“(典)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
由此,典韦决不是单人单刀,而是率领兵甲齐全的一整队人据守营门,兵力推测,起码不会少于一百人!
叛军攻不进营门,便分散从其他营门攻入,然后围攻典韦部。
此刻,典韦部血战之后,已大部阵亡,麾下仅存十余人。后路已绝,人人以一当十,奋勇拼死。
这时,敌军已前后重重围困,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每一戟击出,则摧破敌军长矛十余杆。
当左右十余人皆战死后,典韦也身负数十创,长戟已不堪挥击,便拔刀与敌短兵相接。
《三国志》原文这样写典韦最后的徒手肉搏:
“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
由此看,典韦之悍勇绝伦,岂不为史书罕见?
美国近期公布三段UFO视频,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盘点我国古代UFO事件。
事件一:三国志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率领军队驻扎在五丈原。有一天晚上,在大营的东北方向突然出现一个闪着红光的圆形物体,朝西南方向飞来,飞到诸葛亮军营上空,降了两次又升了两次,在第三次降落过程中突然消失。
当晚,诸葛亮病逝。
此事《三国志》和《文献通考》内均有记载,真实性不用置疑。
事件二:梦溪笔谈
沈括,号梦溪丈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记录这样一件事。
当年沈括在扬州天长县,有一天晚上,突然有一道耀眼的白光照进屋内,沈括跑出房间,只见一个巨大的白色发光体飞了过去,亮度犹如太阳,把方圆十几里的树林都照得清清楚楚,紧接着消失不见。
当地居民告诉他,这种发光体经常出现,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梦溪笔谈》记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是我国科学史研究的重点,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事件三:松滋县志
湖北省松滋县当地有一位姓覃的人,早晨到屋后的山林散步,发现一不明物体闪着光在天上飞,他想用手去抓,就发现自己身体悬空,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神志也有些模糊。
等他醒来后,自己躺在一座山上,寻路下山途中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告诉他这里已经是贵州境内,离自己的家乡超过千里。
沿路乞讨回到家中,整整用了十八天。
县志属于官方记载,可信度高。
茫茫宇宙间,人类并不孤单,在地球以外的黑暗处,一直存在着我们无法探知的世界。
或许在外星文明的眼中,人类只是实验中的“低等”动物,根本不屑与之交流。就好比科学家不会有兴趣以本身的言语和蚂蚁、蚯蚓、小白鼠交谈。
实事求是地说,就指挥能力而言,姜维算不算一流武将,现在把姜维放在三国早期,比如吕布时期,或者是定军山时期,姜维能和吕布和夏侯惇能排在一起吗。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已经是一流战将了,论才能和本领而言无论是邓艾还是钟会都承认姜维是一时人杰,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这二人都是与姜维交过手,可以说他们的认知是可以相信的,但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姜维,还是《三国志》里的姜维,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姜维。
论为人,论对蜀汉的忠心,姜维绝对是忠臣,作为一个降将被蜀汉授予重权,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他的才华不及诸葛亮,不丢人。全三国也就一个诸葛亮。他的最大战略失误在于不应该继续实施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过于执着北伐实在是难以理解,在诸葛亮死后,他没有成为接班人,接班人是蒋琬费祎。这不得不说是诸葛亮眼光独到,正是由于蒋琬和费祎的制约,才使得姜维被制约得死死的,没有太出格,待蒋琬和费祎死后,他才得以控制蜀汉实际兵权,但又被朝中黄皓和陈抵等人打压。可以说,姜维这辈子都没有达到蒋琬和费祎那种地步。更别提诸葛亮了,诸葛亮北伐,既有以攻代守,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而姜维作为降将与蜀汉内部各个派系的关系更是复杂。姜维和诸葛亮的儿子,驸马诸葛瞻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很憋屈。但姜维绝对是忠臣,诸葛亮没看错人 。
姜维文武双全,是蜀汉的最后一个顶梁柱。高于吕布和赵云,也高于关羽和夏侯惇, 仅论执着,他实在胜过诸葛亮。他真是为了蜀汉统一天下而被北伐的,在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执意而为,实在是难得, 姜维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屈不挠、执着至极。至死的性格光彩。为蜀汉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无愧于蜀汉,无愧于诸葛恪亮,无愧于天下。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而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姜维无疑是孤独的,谁都不理解他,包括诸葛瞻,后期的姜维无疑是孤木难支,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三路伐蜀,钟会破汉中进逼剑阁,邓艾巧度阴平进逼成都,刘禅投降。在剑阁守备的姜维听到这个消息时居然没有放弃,暂降钟会,静待钟会进成都后与邓艾翻脸,得知钟会彻底叛变的姜维激动不已,在他心底有了一个复国大计。他给刘禅密书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可惜没能成功,遂至被杀。公元264年正月十八,钟会反叛失败被乱军所杀,63岁的姜维也死在乱军中。但钟会和邓艾也死于蜀中,也算是给姜维报仇了。
姜维死得很惨,是被人剖腹取胆分尸,弃于荒野,并且不许别人掩葬。后来有人偷了部分衣物将其安葬在甘肃甘谷县的一个山中埋葬没有碑文,一代英雄,竟然落得如此境地,实在是不应该。姜维本人清廉朴素,品质高洁。不爱良田美妾,家财俸禄随手分与士卒下人,极有节制。有人说他豢养死士(暗杀费祎主谋),这显然是他的构陷,姜维此人十分爱惜自己羽毛的人,终其一生,姜维是一个欲求机遇而不得的人,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壮志难酬 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如此坚韧和执着,对诸葛知遇之恩的报答,对蜀汉基业的责任感,很难理解。但他的忠心却没有得到蜀汉各级官员的理解和认同也是一大悲剧。姜维的操守无疑是高尚的,虽然最后失败了,没那么光彩照人,但更透人心脾。应该承认成功者固然让人钦羡,但坚持理想,毫不退缩更加值得我们钦佩。
董宇辉情商有多高?俞敏洪对易中天说:“直播间有一个规矩,书卖完嘉宾就可以走了···”但显然,董宇辉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和易中天交流。易中天无奈说:“我听你俩谁的?”这一问,直接让在场的人和直播间的观众哄堂大笑。
俞敏洪说:“肯定听宇辉的”。董宇辉却说:“听俞老师的···”俞敏洪又继续补充:“肯定听宇辉的···”继而,董宇辉接下来的一句回答让人如沐春风,堪称妙不可言。董宇辉是怎么回答的呢?
董宇辉不仅有智商,博闻强识,而且理解力、记忆力超乎寻常,老板面前大大方方,毫不做作,既显情商,又显智商,可谓情商、智商界模板人物。而俞敏洪也是一个有格局,心胸开阔的老板,智慧老板和卓越员工的“火花”总是那么清新感人。
东方甄选直播间里,易中天的到来增色不少,要知道这是一次新书发布会,易中天没有借助其他平台、媒体,反而是等了好几个月在东方甄选作首秀。
此次新书发布也没有让易中天失望,开场不到半小时便卖出了近乎20000册,中间两次加量上架,结果都被清空了。短短一个多小时,易中天的新小说《曹操》卖出5万多册。
易中天我们不陌生。很多人对他的了解,是从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开始的。对《诸子百家》、《三国》的解读易中天入木三分,别有视角,很多人热爱百家讲坛也是因为易中天的缘故。可以说《百家讲坛》能火爆,离不开易中天。
东方甄选直播间里 ,易中天不像其他嘉宾一样谦虚恭敬,反而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反客为主,就让董宇辉也稍显逊色。易中天几乎每过几分钟就会埋下一个“坑”,董宇辉也是避无可避。
开场时,董宇辉随即问:“易老师你为什么会写一个曹操的故事呢?”不料,易中天玩了一记乾坤大挪移说:“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会写小说?第二,为什么是曹操?”接下来,易中天开始抖包袱和爆梗。
易中天说:“因为老了吗,老了就只能写小说,其他的也不会写啊?”一句回答,惹笑众人。至于为什么是写曹操,易中天的回答更显幽默和智慧,他说:“因为看见你了···你不就长得像曹操吗?”
之后,想到董宇辉姓董,易中天特别讲述了《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的描述,他说东汉末年有一种以貌取人的习惯,像诸葛亮、刘备和关羽等人,书中都有特别描写,反而是曹操和董卓两人,作者(陈寿)没有对其描写,由此可见董卓、曹操长得丑。
易中天教授用董宇辉“开涮”,称董宇辉既是曹操,也是董卓。俞敏洪“补刀”说,宇辉你有没有查过家谱,自己和董卓是否有关系?此时的董宇辉,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既讲知识的直播间,时而又像是相声现场。
不过,易中天在说到自己的新作《曹操》时却显得非常严谨和科学。他说,自己写作历史小说必须尊重两个原则,第一要符合既定事实,第二是细节不能乱写。
一般历史学中关于曹操,都是浓墨重彩的单一性格,没有血肉。出于对《三国志》的研究,易中天在《曹操》中还原了一个温情的、心志浩瀚,极具才华和人文英武气息的曹操形象。
在谈及对曹操的理解时,易中天显得非常代入,他说自己写到曹操死后,感觉自己也被曹操杀了。由于太过带入其中,易中天写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走出来,他甚至感觉自己就像曹操一样是个孤独的老人。
而董宇辉的理解和共情,仿佛使得易中天找到了知己,找到了那个能够彻底理解他,理解曹操的人,董宇辉说世人说他是奸臣,是枭雄,是谋权篡位者,但那时的曹操仅仅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月里的一场鹅毛大雪,人人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里,唯有他恍然中想起了故人,那些英姿飒爽的时代,那些驰骋沙场的画面,那些和关羽的情谊,那些兵败赤壁的遗憾,还有那些未完成的大业···如果幻灯片一样在脑海中拂过,而那时他有遗憾,有未遂的心愿,有释然,有荒凉,也有感念故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董宇辉的一番输出和总结,易中天似乎是情感被带动,引发了共鸣,心底的柔软和知音难觅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
聊到尽兴处,其实易中天的《曹操》已经被卖空,俞敏洪似乎是半开玩笑地说,既然书卖完了,那么嘉宾就可以离开了。
董宇辉意犹未尽。易中天说到底听谁的?俞敏洪和董宇辉一番互让后,董宇辉说:“既然俞老师说听我的,那我就听俞老师的···”
不要小看这一句简单的回答,董宇辉不仅脑子反应快,而且将老板摆在了第一位,情商、智商双双在线。
易中天的《曹操》,一如既往沿袭了幽默、直率,这也是很多读者、观众喜欢的原因,直言直语,真实呈现。这部《曹操》从2019年开始,前后三年才得以写完。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侧面,打破我们对曹操固有的单一认识。
通过《曹操》我们似乎能够重返那个动乱时期,一睹真正的曹操的内心世界,时代不同了。但是面对困惑、抉择,历史的岔口人们是如何选择的,他们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我们正视历史,我们纠正自我。#易中天##董宇辉#
小说《曹操》是东方甄选的荐书,董宇辉、俞敏洪推荐,很值得一读,戳下【看一看】全三册!
诸葛亮一生的四大误区:信错人、追错人、嫁错人、杀错人
提起诸葛亮,我们不禁会想到三国志。三度超越龙尾后,凭借着武功与和平,从山中现身。
当时,诸葛亮深受官僚和民众的喜爱。没有人是完美的。就连为祖国“献身于死”的诸葛亮也犯了错误。更可惜的是,这些失误都是蜀汉的兴衰。
一、我误会了马苏输了街亭
第一个错误是相信了一个错误地认为马苏失去了街亭的人。马苏虽善于纸上谈兵,平日里展现出非凡的才干和谋略,但善于谈兵谋略,甚至经常与诸葛亮谈天说地,刘备说:当时诸葛亮生前没有听刘备的劝告,重用马苏,完全信任刘备。当时诸葛亮想派人守在今甘肃庄浪东南的界亭,进到岐山。当时诸葛亮信任马苏,并没有使用经验丰富的老兵,而是直接任命马苏率领王平为中将。
当马苏和王平的部队到达城池时,马苏观察了城池的地形,发现城池周围有山。因此,他们认为山区地形危险,能够领导军队。和王平一起爬山。
王平试图说服马苏。因为当总理离开时,他指示他们保卫城市并保护营地。如果营地建在山上,会危及军队,坚持要扎营。他自己的想法。
对此,王平也很无能为力,只好让马苏率领一千名士兵,安置在山脚下。魏军到了街亭,见马苏军弃城不守,逃到山上扎营,魏军首领张郃便将人马安置在山脚下。欣然在山脚下扎营,切断了马苏的水源。粮食短缺,军队不稳定。
诸葛亮被任命为刘家四十多年,但在晚年被刘玄德监视和怀疑。想起当初叫刘备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的诚恳,现在心里充满了恐惧。
劫亭沦陷后,刘备决定将马全部撤回汉中,以免损失更大。回到汉中后,经调查发现,街园的倒塌,完全是马苏擅自违抗,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诸葛亮只能含泪将马苏斩首,尽管他舍不得放手。 .
二、跟错了刘备的冷陈欣
二是跟错了,跟错了人,跟错了刘备冷酷的陈欣。当时刘备曾三度拜访曹路,邀请诸葛亮,最后说服诸葛亮出柜,但史书记载刘备不信任诸葛亮。
世人皆知白千条拓子的《历代君臣传记》。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和警惕最明显的时刻。少年若无天分,君子自当接手。与其在乎寂寞,不如说这是刘备生前向诸葛亮展示的终极表现。
如果诸葛亮对这个终极考验反应不佳,他很可能会被杀,无法安全离开刘备的床,甚至在刘备的孤龙陨落之前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 李岩,他的存在是为了容纳诸葛亮在他死后。
诸葛亮被任命为刘家四十多年,但在晚年被刘玄德监视和怀疑。想起当初叫刘备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的诚恳,现在心里充满了恐惧。
三、娶错黄寡妇终身
第三个错误是嫁错人,娶错黄寡妇一辈子。由于古代女性的地下地位,黄姓只有一个,是一本史书,很少有非正式的历史记载。
根据现有的史料,黄家是很丑陋的,但是黄家嫁给诸葛亮的时候,并没有靠诸葛亮帮忙打理家计,也没有让诸葛亮留下来。近亲安排她当公务员,可见她嫁给诸葛亮不是为了经济权势。所以,我们还是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试图嫁入黄家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人说诸葛亮嫁错人,可能是因为黄氏丑陋的家庭写照。
四、误杀魏延石将军
第四个错误,误杀一人,误杀魏延石将军。诸葛亮暗杀魏延,在当时的三国,至今仍是骇人听闻的事。
由于魏延在叛逆徇私的军纪上没有犯过大错,诸葛亮临死前留下了“魏延死后造反”这句话,在毒剧中杀了魏延。可怜的巴巴魏延一生,常年守卫汉中,魏延忠于蜀汉,手握重兵,保全无违,谨言慎行。
事实上,魏延一直保护着汉中的地方,没有任何失误。在历史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魏延在与魏的斗争中立下了无数功劳。
当然,这让魏延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后,也觉得有些自大,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强一些。
记载显示,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向他提出了几个策略,但当时诸葛亮主要采取保守的北伐政策,因此拒绝了魏延。为此,魏延在北伐期间经常违抗诸葛亮的命令,始终认为自己无法在诸葛亮这边大显身手。于是,他为自己埋葬了这场悲剧。
诸葛亮一生犯了四大错,但人终究不是圣人。也许生活和世界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利用看似人为的错误来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兵败,率残部从华容道败退。诸葛亮夜观天象,算定曹操气数未尽,命不该绝,于是派关羽去放水还了当年曹操的恩情。曹操此次败走可谓有惊无险,但在正史中,败走华容道的还有一人,只不过他却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有载: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行军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但羸兵被人马践踏,死亡无数。
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大笑,诸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因此,在正史上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晚来一步,曹操大笑之后的确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在正史上还有一位败退华容道的人物,就是关羽,这也着实让人有些意外。公元219年,关羽率荆州兵力大举进攻樊城和襄阳,势如破竹,气势如虹,连续击败曹仁、于禁、庞德,吓得曹操差点迁都。
但曹操还是底子厚,连发两路援军。并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派出使者与东吴联盟,共同夹击关羽。孙权派出吕蒙,白衣渡江,乘虚一举拿下荆州。
此时的关羽,在前线的仗也打得不顺利,在与徐晃交战时失利,对樊城的包围圈被撕开一个口子,曹仁乘机杀出,与徐晃形成夹击之势。恰好此时,荆州尽失的消息传到前线,顿时,关军前线人心涣散、军心动摇。
主帅关羽得知荆州消息后,放弃樊城,回师要从吕蒙手中夺回荆州,并在回师途中,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络,质问吕蒙为何行小人之为,暗袭荆州。但吕蒙也不是省油的灯,每次都热情地接待关羽来使,允许使者在城中游览,看望军士家属,家属之信,也让使者带走,多多报平安。
收到家属平安信后,关羽士兵均无心恋战,逃兵一天比一天多,关羽看大势已去,只能败退,恰好途径华容道,被埋伏在此的东吴大将孙桓伏击,斩杀以及俘虏了关羽的五千士兵,缴获了大量的兵器物资。
关羽势单力薄,只能败走麦城,向益州方向突围。孙权派人诱降,他假装投降,借机逃走,大部分士兵已经逃走,跟随他的只有十余骑兵。但孙权事先已经命朱然、潘璋断了关羽的去路。
汉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12月,潘璋手下的马忠在漳州活捉关羽及其子关平,将他们斩首。后来,孙权怕刘备怪罪,将关羽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即关林。同时,孙权又将关羽的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民间便有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乡”的说法。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可歌可泣。我不禁在想,要是在演义中,关羽不念旧情,在华容道截杀了曹操,诸葛亮会如何评价关羽?又或是在正史中,关羽不武断失误,固守荆州,三国局势又将如何?
天才少年林嘉文也emo了:轻松出两本专著,万丈光芒下的他却选择了结束:!
被称为“史学奇才”的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小学时就自读《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专业历史书籍,
他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历史极其优秀,其他功课也同样优异。
16岁,当同龄普通孩子还在青春叛逆期的时候,而他
以自己独特的解读,出版了一本30万字的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
17岁,出版了个人第二本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他的历史成就被各大史学大认可,夸赞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按照众人设想,这样的孩子未来一片光明。可没想到,
2016年2月23号,西安中学寒假后开学的第一天,这天深夜,发完几条微信,他跳楼了。
他的遗言里说: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这位少年已患抑郁症多年,抑郁症的人在夜晚尤其没有安全感。
每个夜深人静的深夜,极致的孤独和绝望会牢牢的把人套住。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emo
关于这种emo, 中科院院士、神经科学家张旭曾在抖音《院士开讲》中谈到:“深夜emo的原因是孤独感”,而克服孤独感的方法就是乐观和创造性的工作,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不断地有一种向前进的感觉。
要想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发现新鲜事物,去学习新的知识,也需要培养自己发现和记录美好生活的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养成乐观积极的习惯反应。#中科院院士谈如何治愈深夜emo# #情感#
- 我是@杨木一 对于emo,你怎么看?
#春日花样生活# 杜威曾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今天为大家整理了100本值得反复阅读的高分著作,请收好~100本书都带评分直接放在图上啦,下面的文字部分只显示9分以上的内容哈~
1悬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评分:9.3
《白夜行》评分:9.1
《金色梦乡》评分:9.0
《嫌疑人X的献身》评分:9.0
2历史
《史记》评分:9.5
《东晋门阀政治》评分:9.5
《南京大屠杀》评分:9.5
《奥斯维辛》评分:9.5
《天朝的崩溃》评分:9.4
《中国历史地图集》评分:9.6
《三国志》评分:9.3
《南明史》评分:9.3
《叫魂》评分:9.2
《罗马人的故事》评分:9.1
《邓小平时代》评分:9.2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评分:9.2
《人类简史》评分:9.1
《全球通史》评分:9.1
《万历十五年》评分:9.1
《田园诗与狂想曲》评分:9.3
《第三帝国的到来》评分:9.4
《城市发展史》评分:9.3
《花舞大唐春》评分:9.7
《李鸿章传》评分:9.2
3文艺
《1984》评分:9.3
《百年孤独》评分:9.3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评分:9.2
《活着》评分:9.1
《撒哈拉的故事》评分:9.2
《小王子》评分:9.0
《沉默的大多数》评分:9.1
《卡拉马佐夫兄弟》评分:9.4
《月亮和六便士》评分:9.1
《局外人》评分:9.0
《失踪的孩子》评分:9.1
《基督山伯爵》评分:9.0
《树上的男爵》评分:9.1
《悲惨世界》评分:9.0
《平凡的世界》评分:9.0
《呐喊》评分:9.0
《我与地坛》评分:9.1
4科幻
《三体》评分:9.4
《银河帝国》评分:9.5
《太空漫游》评分:9.2
《美丽新世界》评分:9.1
《永恒的终结》评分:9.0
《银河英雄传说》评分:9.2
《来自新世界》评分:9.0
《你一生的故事》评分:9.0
《机器人短篇全集》评分:9.2
《少数派报告》评分:9.0
《天渊》评分:9.0
《球状闪电》评分:9.0
《世界杂货店》评分:9.0
公元198年,深夜吕布将15岁的女儿,用棉袍包着,裹上厚厚的铠甲背在身后,骑上赤兔马冲了出去。妻妾们惴惴不安:“一定要将女儿活着送出去。”
吕布有二妻一妾。小妾貂蝉虽然漂亮,唱歌跳舞还行,却没能生出一男半女,想想都挺郁闷。次妻曹氏,是徐州老将军曹豹的女儿,曹豹被张飞所杀后,曹氏忧愤而死,只有正妻严氏生下一个女儿。
因此,吕布将这个女儿视作心头肉。只可惜,他的这个女儿,命运实在艰苦。
吕氏虽长得花容月貌,但两次出嫁都遭到阻挠。最近的一次,花轿都抬出30里外,又被吕布追了回来。
这场婚姻,源自一场和吕布不怎么搭嘎地掐架。
建安元年,袁术和囤居小沛的刘备互殴。
袁术兵多粮广,一发狠,想一举把刘备给灭了,再乘机占领小沛。但徐州的吕布,虽然有勇无谋,但也不傻,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他设下辕门射戟的一场赌约,有意偏袒刘备,让袁术的手下大将纪灵吃了个哑巴亏。
当袁术看到纪灵灰溜溜地跑了回去,气得大怒,不知轻重,决定亲自带人去灭刘备,顺便再把吕布也给削了。
这可把一旁的纪灵吓个半死,打刘关张三组合,都觉得够呛,倘若再加上个吕布,就是在找死。但这话,纪灵不敢明说。他灵机一动,为袁术想出了“疏不间亲”之计。
《三国演义》纪灵曰:“主公不可造次。吕布勇力过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吴闻布妻严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亲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杀刘备。
这次的联姻,女儿的轿子,已经抬出去30里外,但被正在徐州养病的陈珪一通忽悠,吕布偏听偏信的毛病犯了,马上反悔。他也不管自家女儿的感受,直接派张辽将送亲队伍追了回来,连带这将娘家人的大臣一起扣押。
此举,也就导致女儿第二次的婚姻更加让人难堪。不久之后,吕布却不得不亲自将女儿送到袁术那里。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建安三年,刘备和曹操合兵一处,将吕布围在了下邳。孤立无援的吕布,主动找袁术攀亲。然而,有了上次的教训,袁术也变得谨慎起来,对来使说:“吕布这人反复无常,让他先把女儿送来,我再发兵救他。”
被逼无奈,吕布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危,决定亲自把女儿送出城外。
当夜二更时分,他把战战兢兢的女儿,绑在背上,打开城门一路冲杀。
谁知,得到消息的曹操和刘备,早就把城门围得如铁桶一般。饶是吕布,再如何骁勇善战,但毕竟身后绑着一个累赘,又担心女儿受伤,左冲右突都无济于事,只好原路返回!
最终,下邳城破,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活捉,之后缢死,其女下落不明!
【上下史话】
关于吕布的女儿,后来留下许多传言。
传言一:有人说吕布的女儿叫吕玲绮,她力拔山兮,有着不亚于父亲的武艺。
对此,我只能说,有此传言的人是《三国杀》玩多了。吕玲绮是游戏杜撰出来的,还力拔山兮,你以为是哪吒?
传言二:吕布的女儿,貌美如花,比之貂蝉、甄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父亲死后,她跑去出了家,青灯古佛孤独到终老。
这个说法,我感觉更靠不住!
曹操啥时候不喜欢美女了?即便他不喜欢小茉莉,那么当作战利品送给手下部将总可以吧!
撇开《三国演义》,在正史记载,吕布确实有个女儿,但没有名字,这也不奇怪,在那个时候很多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只能叫她吕氏。
(《三国志》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
至于吕布女儿的结局,其实不难推测。
第一,古代战争,作为战败的一方家属,无需审判,直接赏赐给手下将士。这样虽然很凄惨,但这是那个年代的常态。
第二,吕布女儿若真是美艳绝伦,会被送到教坊司,沦为官妓,再好一点就是送到铜雀台,终生伺候曹大叔。
那么,她有没有可能,当场被杀呢?
当然有可能。我们看《三国演义》都觉得那个年代非常热血,非常激情。
但是也不要忘了,那个年代人人自危,那个年代冷酷无情,那个年代杀几个战俘,稀疏平常。
要不然,曹操怎么可能写下“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样的诗句。
对此,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
关注我@上下史话,在过往的历史中,寻找有趣的故事。
《后出师表》究竟是诸葛亮亲笔还是后人的伪作?
相比于气势恢宏、信心满满,态度坚决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给人的感觉是迟疑、自贬甚至自我否定。
为精简文章,下面的前、后出师表将不再加书名号。
之所以会给后人这种印象,一是后出师表多次自我质疑,出现了六次“臣之未解”,给人的感觉就是丞相您自己都没搞明白的北伐,干嘛还要不可为而为之.。
二是文中多次出现不自信的表现。如“量臣之才,才弱敌强”、“况臣驽下,何必能胜”等等,与前出师表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士气高涨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是后出师表犯了常识性错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底,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赵云卒于建兴七年。但文中却有“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的记载。
根据诸多疑点,后世很多观点认为后出师表极有可能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所作。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诸葛恪在孙权临死前被任命为大将军,辅佐幼主孙亮,为树立个人威望,也使自己伐魏的主张得到大家支持,便假冒叔父诸葛亮,写此表以激励众将士气。
再加上后出师表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以及《诸葛武侯文集》中均没有收录,只见于裴松之注引吴国张俨的《默记》,“默记”的意思是凭记忆默写出来的,以讹传讹是难免的,这更说明了有可能是诸葛恪所作。
那么究竟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本人亲笔所写?我的观点是,同一件作品,要看它的写作目的、背景。通俗地说,同一件事,可以写出完全两种不同的口吻。
蜀汉的北伐也是同样的道理。
后出师表写作的时机,我们通过原文一窥究竟:“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贼适疲于西指的是蜀汉第一次北伐,成功把曹魏的大部分精力重新拖回了西线。又务于东,指的是同年东吴发动的石亭之战大获全胜,曹魏东西两线面临顾此失彼的窘境。
所以诸葛亮在同年底就急匆匆发动了第二次北伐。主要字眼“谨陈”,字典中关于谨字的解释:谨慎;小心。恭~。而陈字的解释,其中一项是叙述;说明,条~。引申为解释。
从字里行间,结合后世一些学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出师表是“事后诸葛亮”。即诸葛亮得知东吴取得石亭之战胜利,诸葛亮觉得又有机会了,来不及多做准备,一是时间紧迫,二是为了保证此次北伐的突然性,便没有事先请示后主。
先斩后奏之后,诸葛亮写了后出师表向后主解释,为什么发动这次北伐。
而根据我们的推断,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失败,到第二年(建兴七年)退回汉中,正好赵云也就去世了。后出师表写“丧赵云”就很好解释了。
随着以赵云为首的这批得力干将的逐个凋零,北伐这事得抓紧啊!因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自三足鼎立形成,就意味着人才的流动基本失去了可能性。蜀汉现有的人才,是多少年南征北战不断吸纳的不可再生的人才。
所以后出师表看似信心不足,实则是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
除了人才的凋零,后出师表还从其他几个方面对北伐进行了论述。
一是民心向背。“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我们可以理解为,随着曹魏政权的稳定,其合法性已经慢慢深入人心,老百姓心中那个“汉室”再想兴复,其正统性将越来越难得到认可。
二是蜀汉必须抢时间,拿时间换空间。“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众所周知,蜀汉地域狭小,人口基数、人才储备远不如曹魏。只有通过主动进攻,才能拖延曹魏滚雪球式的壮大,不断蚕食曹魏,慢慢实现此消彼长。
综上所述,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多年没有主动出师,又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需要统一思想,提振士气,给自己鼓劲。因此前出师表着重讲北伐的可行性、可实施性。
后出师表则有所不同,蜀汉第二次北伐,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就突袭陈仓,除了突然出现的机会(东吴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机不可失。更多的是魏蜀两国综合差距巨大,既是机不可失,更是时不我待。讲的是北伐的迫切性、必要性。
前出师表,很像岳飞的《满江红》,我们看到的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后出师表,则是中年岳飞的《小重山》,更多的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
所以,前、后出师表虽然表面看差异很大,但北伐的目标是不变的。这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有人说后出师表气势不足,读了容易让人士气低落。但比起“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后出师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怒吼,带给我们中国人的鼓舞,我认为更持久,更有生命力。#你读过最触动你的一段历史##坚持每日读史##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
公元234年,蜀汉大臣刘琰府邸内,传出阵阵惨叫,只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正被男人用鞋子疯狂扇脸,男人还痛斥道:“你在宫里待那么久,是不是跟刘禅那小子私会去了?”听到此话,女人急忙解释道:“我绝没有跟皇上私会,我只是去宫里给太后贺春去了……”岂料,男人非但不信,竟一纸休书,直接将女人休弃……
被打的女人,不甘受此耻辱,更不想承担如此污名,她身上的伤还没有愈合,就写了状子将对自己施暴的丈夫直接告上了官府,男人成为史上因“家暴”被杀的第一人!
这件事的主人公便是蜀汉大臣刘琰和他的妻子胡氏。
刘琰,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官员,他本身能说会道,气度不凡。在刘备还是豫州牧的时候,刘琰就跟在刘备身边了。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同是汉室宗亲,刘备平时上哪儿去都会将其带在身边,帮自己应酬。
公元214年,刘备大败刘璋获得益州,刘琰也因此被封为固陵郡太守,继续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刘琰因为跟随先帝多年,成为一个身居高位的重臣,但刘琰并不参与蜀汉的国政事务,当时蜀汉的实权掌握在托孤大臣诸葛丞相手中。
诸葛亮对于刘琰的为人也是非常了解,所以他也只是让刘琰象征性地带了数千士兵做做样子而已。
可即便如此,刘琰还是很讲究面子的,他出行非常高调,车马服饰到饮食,都是按照高规格置办。对于这种境遇,刘琰也乐在其中,如今财富和权势他都有了,身居高位,又不用领兵打仗,如何消遣时光呢?
刘琰也很会给自己找乐子,他花大力气精挑细选了几十个能歌善舞的美貌少女当自己的侍女,教这些女子吟诗作赋,还教她们诵读一些名诗名作,好不快活!
对于刘琰在府中养了这么多美女宠妾的事情,身为刘琰正妻的胡氏看在眼里,也只能在心里愤愤不平。
胡氏,本身也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嫁给刘琰后,也曾得到过刘琰的独宠,但男人大都喜新厌旧,随着更多如花似玉的侍妾入府,胡氏也被刘琰抛掷脑后。好在正妻的位置无人撼动,胡氏也只能认命,在府中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公元234年正月,按照蜀汉以往的惯例,大臣的妻子母亲们都要进宫向太后等人庆贺,胡氏也不例外,她跟随着其他大臣的妻子一起进宫给太后贺新春。
入宫后,胡氏与太后相谈甚欢,吴太后本身并不是刘禅的亲生母亲,刘禅即位后,身为嫡母的她被尊封为太后,但在深宫内院之中,吴太后内心的孤寂也无人能倾诉,正好她与前来贺春的胡氏很是聊得来。
为了让胡氏能在宫里多陪她几日,吴太后私下将胡氏留了下来,这一留便是大半个月。
与胡氏一同进宫贺春的那些臣妇都已早早回家,唯独胡氏久久未归,身为丈夫的刘琰非常恼火,但是他也不敢直接闯进皇宫要人。
熬过无数个日夜,终于胡氏回家了,胡氏的轿辇刚落地,刘琰便怒不可恕地将她拉进了房间,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胡氏见刘琰正在气头上,也不敢反驳,谁知她这番举动更是让刘琰心中更加确信了自己的猜想,对胡氏破口大骂道:“你是不是在宫里与刘禅那小子私通?”
听到丈夫竟然说出如此荒诞的话,胡氏再也忍不住了,急忙辩解道:“我没有!之所以在宫中逗留多日,只是因为与太后相谈甚欢,太后多留了我几日。”
刘琰听到胡氏这么说,反而觉得她是在为自己找借口,看着貌美的妻子在不停地辩解,刘琰心中更加恼火,一怒之下,他直接命令身边的下人,狠狠地抽打胡氏。
听着胡氏凄惨的叫声,他还不解气,甚至拿起了鞋子直接抽打胡氏那张如花似玉的脸,打完之后他还写下一纸休书,直接将胡氏休弃赶回了娘家。
回到娘家后的胡氏,心中越想越恼火,明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为何要被刘琰如此羞辱?不甘受辱的胡氏,恼羞成怒,直接来到蜀汉的廷尉部门,告发刘琰暴打妻子、污蔑皇帝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廷尉负责人一听,与皇帝有关,觉得事关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将此事上奏到了皇帝刘禅那里。
看到刘琰竟然如此污蔑自己,刘禅气愤不已,当即下令廷尉将参与此事的所有人收押,不要让流言传出去。紧接着,他又召来几位大臣,商量如何处理此事。
但顾及到刘琰的地位和身份,大臣们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刘禅思来想去,最终下令将刘琰处死,给出的理由是“吏卒不是责打妻子的人,脸也不是鞋子能打的地方,你刘琰怎么能如此无礼,简直就是道德败坏的典范!”
对于皇帝的判词,朝廷上下无一人反驳,当然这也跟刘琰平时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关系。刘琰经常仗着自己位高且是先帝身边的功臣,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朝廷中的大臣早已看他不顺眼,皇帝要处死他,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得知因为“家暴”而被皇帝判处死罪的刘琰,痛哭流涕,想要向皇帝申诉,但他压根就没有这个机会,最终他被斩杀于闹市中,成为史上第一个因为“家暴”而被斩首的大臣。
经过此事后,春节期间,蜀汉大臣妻子母亲入朝庆贺的习俗也被彻底取消,或许也是担心再有第二个“刘琰”出现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故事#
197年,曹操的一次酒后纵欲,却害死了其正妻丁夫人唯一的孩子曹昂。儿子的死亡,让她此生再未原谅曹操,最终两人选择了离婚。
那一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表,首战便是在两地交界的宛城。曹操驻扎在淯水河畔,宛城守将张绣见曹军声势浩大,便听从贾诩的建议,不战而降了。
旗开得胜的曹操非常开心,胜利的喜悦冲昏了他的头脑,又在张绣的盛情款待和奉承下,不自觉地他就多喝了几杯。
打了胜仗多喝点酒本没什么,但曹操却犯了老毛病。俗话说,酒能乱心,此时的曹操也是心花怒放,旌旗高升。
曹操问典韦此处可有漂亮女子,典韦作为贴身侍卫,对主子的爱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早就调查清楚了。于是,便将张绣的婶母邹夫人带来给了曹操,曹操非常满意。
得知消息的张绣,不堪其辱,便在一天夜里突然反了水,猝不及防的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有逃跑的份。
在逃跑过程中,曹操的坐骑绝影中箭倒地,千钧一发之际,长子曹昂将自己的马让给了父亲,自己步行断后。
张绣军追上后,将曹昂乱箭射死。闻知死讯,丁夫人悲恸万分,天天以泪洗面,只要看到曹操,便破口大骂:“是你害死了我儿!”
曹昂本是刘夫人所生,但在曹昂出生不久后,刘夫人就去世了。于是,曹操将曹昂过继给了一直未能生育丁夫人,并由其抚养长大,曹昂也成了丁夫人唯一的孩子。
曹昂自幼聪明孝顺,谦虚温和,温文尔雅,让丁夫人十分疼爱。曹操也对曹昂极为喜爱,并早早将他看做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时刻带着身边以身教导。
曹操本以为丁夫人哭闹几天就会平复心情,便好言安慰,但哪知丁夫人是夜以继日,没有尽头。
好面子的曹操再也无法忍受,他将丁夫人送到了娘家,丁夫人也对曹操寒了心。
没过几天,曹操觉得此事本就是自己错在先,便亲自去接丁夫人回家。丁夫人见他时,背对着他,默默地织着布,一句话也没说。
曹操再三请求她跟自己回家,丁夫人依旧是沉默以对。于是曹操留下一句“此去便是诀别”的话后就走了,不日便派人给丁夫人送来了一封休书,着令他改嫁。
迫于曹操的威势,丁家人不敢让丁夫人改嫁,也没有那个男的敢去招惹她,就这样丁夫人在孤独与悲恸中走完了她不长的下半生。丁夫人死后,愧疚在心的曹操将她厚葬在了城外。
丁夫人作为一个女人,到了中年,她已别无所求。对于爱情,作为曹操的夫人,她不敢奢望。对于荣华富贵,她也早已看淡。剩下的就只有亲情,这唯一的亲情便来自于儿子曹昂。
丁夫人将心全部放在儿子身上,只求自己的爱子平平安安,如果可以选择,她宁愿做个普通人,时刻陪在儿子身边。现在儿子没了,丁夫人的魂也就没了。
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无比的成功,但是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不称职的。为了自己酒后的一时冲动,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也让丁夫人在悲恸中度过了后半生。
曹操到死,都在为此事懊悔不已。《三国志》中记载,曹操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说:“假如到了九泉之下,子修(曹昂的字)问我他妈妈去哪了,我该如何回答啊?”
作为我们平常人,现在看到曹操的这句问话,也是唏嘘不已。
我想说,与其老了懊悔,不如年轻时好好珍惜身边人。在我们因冲动想干一些事时,多想想它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大家有什么感想,欢迎评论区讨论。#历史# #故事# #历史故事#
公元189年,夜静更深,孤单寂寞的曹操躺在塌上想女人,难以入眠,突然,门外传来“刺啦刺啦”的磨刀声。曹操纳闷,深更半夜的主人家磨什么刀啊,莫不是……莫不是要杀我邪?想到这里,曹操猛地怒目圆睁,握起手中剑杀将出去……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生于汉桓帝永寿五年(155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其祖父曹腾是东汉宦官,桓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候——一个宦官能被封侯,其荣宠可见一般。为了自己的家业传承,曹腾养了个名叫曹嵩的“嗣子”,“官至太尉”。曹嵩先后育有6个儿子,曹操即为长子。关于这个曹嵩的出生来历,史载不详,但有人说其本姓夏侯,是后来跟随曹操的大将军夏侯淳的叔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夏侯淳、夏侯渊等人会对曹操忠心耿耿了。
父亲身为太尉,怎么看曹操都是出身于名门,对于他来说想要当个官,还不跟“玩”似的?所以,曹操20岁的时候就被“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由此,开始了曹操的政治生涯。
中平六年(189年),京师哗变,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张让、段珪为首的宦官集团发生“火拼”,最终何进和张让等均殒命于此次哗变,这两大集团希皆覆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未成想,这种“政治真空”的局面随即被稍后赶到的河东太守董卓打破——董卓只以3000兵马进驻京师,就得“协天子以令诸侯”,等于是捡了个大便宜!不久,董卓废汉少帝刘辩,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本是“一介武夫”,要想“把持”管理朝政,自然需要一般文臣武将的辅佐。于是,董卓就上表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早就看出来董卓“祸乱朝纲,其势必败”!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曹操“变易姓名、渐行东归”。
很快,曹操一行数人到了成皋县(今河南荥阳治域)这个地方。成皋县里有他的故人吕伯奢,曹操因此到他家里借宿一晚。正巧吕伯奢外出不在家,招待他的是他的五个儿子。是夜,奔驰了一天的曹操困意拳拳,正躺在床上休息时,忽听地门外传来霍霍的磨刀声,还以为是吕伯奢的家人“图己”。毕竟,曹操是违背董卓命令偷偷出逃,谁也说不准此时的吕伯奢家人是不是已经收到了董卓诛杀曹操的召命。因此,曹操拿起手旁的剑,冲出房,将所见之人尽皆杀死(回应开头)!然而,曹操其后才发现,仅仅是食器的声音而已,并未有任何兵器,曹操后悔了,“既而凄怆曰”: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转化为,“宁可我负天下人,莫令天下人负我!”
这当然是一代“奸雄”曹操,在生命危难之际给自己找的借口,只可怜吕伯奢一家好心好意收留曹操,竟落得惨死曹操刀下的下场,该找谁说理去呢?[流泪]
关于曹操杀害好友吕伯奢一家的史事,史书记载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魏书》记载:“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曹操是太尉之子,身份高贵,能跟他交上朋友的自然也会是豪门大户。虽然历史上对于吕伯奢的家室记载不详,但想必也“穷”不到哪去,怎么会出现这种贪恋“马物”的情况呢?再者,曹操匆匆出逃,必然是轻装上阵,哪里能带上太多财物呢?感觉是有点匪夷所思。想必是“官家”为了美化曹操的形象而故意为之吧?
相对而言,《世说新语》、《孙盛杂记》均记载是“疑其图己,遂夜杀之”。处于此种状态下的曹操,确实会有这方面的焦虑吧?笔者以为这个或许更能体现当时的真正情形。
那,吕伯奢回来后会不会复仇呢?[what]
史书的记载不详,想必就算吕伯奢有意,他又哪里是一方诸侯曹操的对手呢?
但,天道轮回,总有你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及弟弟曹德带着自己的一干家眷赶往兖州曹操处,谁成想,当他们赶到泰山郡时,却遭到徐州牧陶谦属下将士抢劫,这一家人全部被杀……
如果这算是一种报应的话,也算是给了吕伯奢一种“补偿”吧?
所以,老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这一辈子,还是多多积善行德的好。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三国志》)
本文孤独三国志,三国志战略版固守孤城)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