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古典砖瓦(古代砖瓦房图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沙名胜景点——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今天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咸平四年(1001年),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岳麓书院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乾道五年 (1169 年),张拭知严州,彪居正任书院山长。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执事淳佑十年(1246年)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1275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
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在秦皇岛祖山风景区东侧的密林深处,竟隐匿着一座古代神秘王国的宫殿遗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民间,人们习惯叫这处遗址为铁瓦乌龙殿,因为据清代《临榆县志》记载,辽天庆三年(1113年)这里建有无量殿佛舍,明隆庆年间定国公徐彦召对无量殿用铁瓦进行修复,因“无量”与“乌龙”发音相近,讹传成铁瓦乌龙殿。在足有2000多平方米的林地中,清晰可见三个大殿遗址,还有塔林、寨墙等遗址,以及两个大型赑屃和残碑、砖瓦、石臼、石磨等文物。但这些发现还无法提供遗址年代和出处的完整信息。直到在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找到一块长约1.5米、高约1米的蟠龙碑额。经过专家辨认,上面刻有“无宾主道院碑”和“奚皇立碑”等字迹,才基本确定这里曾是辽朝末年契丹奚族首领回离保所建奚国的皇宫和庙宇的遗址。而庙宇可能建于隋唐甚至更早的年代。
据北京文物专家伊葆力考证,“无宾主道院”应该是当时这个寺庙的名称或是皇帝的敕封,“无宾主”是一种佛家思想,可理解为“众生平等”,用佛教思想作为碑额题字,这样的碑额在我国绝无仅有,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再说说回离保和他的大奚国。据史料记载,奚族源出东胡,为鲜卑宇文部,与契丹同族异部,是辽政权的一只重要部族力量,其活动中心就在燕山东部箭苛山(今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一带。辽金时代奚族首领回离保,汉名萧翰,在《辽史》有传,是辽军抵抗宋金联军合攻的重要将领。
辽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在金兵攻势正猛天祚帝远循之时,回离保推举耶律淳为帝,署知北院枢密使事,兼诸军都统,时称四军(契丹、奚、汉、渤海)大王,屡败和金联盟的宋军。
后耶律淳病殁,回离保与另一位大辽名将耶律大石辅佐耶律淳的皇妃萧德妃支撑局面。在宋金联军的夹攻下,辽军终于溃败丢掉了燕京,萧德妃与耶律大石要投天祚,回离保认为天祚昏瞆不足以成事,于是在松亭(今喜峰口一带)分军,把契丹军分拨给耶律大石,自己带着奚、汉、渤海三军回到奚族故地箭笴山地区。
保大三年(1123年)正月,回离保在族人和兵将的推举下,宣布建立“大奚帝国”,改元“天阜”,自任“奚国神圣皇帝”,铸造“天阜通宝”钱。建都箭苛山一带,设奚、汉、渤海三枢密院,分管三族事务。一度,奚国军队曾发展到七八万人。金主阿骨打招降回离保屡次被拒。后由于民族政策失误,奚国各部落有内乱离心之势。五月,因奚境粮食短缺,回离保出卢龙岭,破景州,陷蓟州,兵临燕京城,一时大宋朝人心惶惶。八月,宋将郭药师用计招得叛徒,大败回离保于峰山,并乘胜穷追,杀伤奚军大半,后回离保被部将耶律阿古哲等人谋杀,保大四年(1124年)正月,其首级被献于宋太社(庙)。此时,回离保妻子阿古听闻丈夫死讯,自刭殉国,至此大奚国仅存在不足一年便分崩离析,只留下偌大一铁瓦乌龙殿慢慢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上周末,笔者来到铁瓦乌龙殿遗址访古,见这里沟壑纵横,山高林幽,倒是诵佛修禅的好地方。但其地偏僻,人迹罕至,既无土地耕种,又无大军出入通道,回离保为什么会把皇宫建在这样一个地方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估计回离保建国仓促,先求自保,是想把这里当成一个临时的政治中心,准备在适当时候另觅国都吧。这从他率大军南下欲取燕京可见端倪。
《夏都北戴河名人别墅》
(一)名人别墅,是北戴河的灵魂。
追溯到2000多年前,秦始皇拜海求仙,在海边建造秦皇宫。
(二)现保存完好的老别墅尚存100多幢。
(三)建筑特色和价值:高台明廊,红顶素墙,红砖瓦掩映绿树丛中,色调和谐,外墙毛石,古朴凝重,焕发着恒久的魅力。
老别墅是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的载体,它包含了太多的动人故事,历史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四)走进北戴河,仿拂走进异域风情。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红瓦绿树,五彩缤纷。
使人感到古典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艺术之美,田园之美,宛若一个美丽迷人的建在花园里的海滨城市!
友友们!大饱眼福,欣赏吧!
#夏日生活打卡季# #今日头条# #旅游# #欣赏#
来源:全网
南京是怎么做到大气摩登又古典雍容的?北京和南京谁更美呢?
南京依山傍水,有金陵帝王之气。
北京一马平川,红墙砖瓦,但绿化好像偏少。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1999年,黑龙江的村民在修路时挖到了一座古墓。当他们打开棺材时,他们震惊地发现里面躺着一具“木乃伊”,一张狰狞的脸,一张张大的嘴!
这件事发生在扎龙村,村民们在路上挖的时候,谁知挖出了砖瓦,砖瓦上就会有坟墓,果然,他们继续挖下去,面前摆着两尊做工精细的木棺。
村民们鼓起勇气打开棺材盖,没关系,一打开人们就吓得魂不守定,躺在里面的脸在挣扎,嘴巴张得大大的,四肢像在挣扎的“木乃伊”。
村民们后退了几步,不敢再打开另一个棺材,并报告了这一事件。
文物局接到消息,赶忙派考古队去检查。
一开始,考古队看到这具“木乃伊”,才知道这两座古墓的主人不是普通人。他们还感到头皮发麻,女性尸体似乎在死前受到了迫害。
第二具棺材被打开后,躺在里面的是一名男子,根据男子的服装研究,应该是当时的第三任武官,年龄在60岁左右,女子只有20多岁。
但考古队并没有在一圈内看到墓志铭,只是通过26枚铜币才确定此墓为最早的康熙时期,另一处为乾隆时期的最新。
挖掘后发现,这名女子的耳朵上有三个穿孔。按照当时的说法,只有满族的格格才可以有三个孔,而普通人有两个孔。这个女人会是格格吗?历史上是哪一个?
更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是格格,为什么他在死前经历了酷刑,如此痛苦地离开?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是完整的,没有被腐蚀。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考古队一头雾水。
直到他们在棺木上看到了一块手帕,上面的文字,经过研究,上面满文的意思是‘莫根觉罗’,但在史书记载中,满足并没有这个姓,莫氏。
就在女尸清理的时候,考古队发现尸体下面有粘连物,经过鉴定,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胎盘。
胎盘进入坟墓。没有这方面的历史。
在人们的困惑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总结道:“摩希很可能身体虚弱,难产,所以婴儿出生时休克了,然后摩希还出现了假死,这样胎盘还在体内。”
在古代,难产是不祥之兆,可能只是为了让她匆忙下葬,困言为你安排明天早上那个女人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棺材里了,所以才挣扎,最终窒息而死。
但究竟是什么让莫赫家族保持了几百年的完整呢?而且埋葬地点在一个潮湿的地方。
经考古队研究,其原因不是腐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墓室用青砖砌成,还用百辉、粘土等,隔绝了潮湿,同时,墓室上方有夯土,这是雨水不能浸透的。
下面总是干的,所以才不会腐烂。
可悲的是,古代技术不发达,人们思想不开放,把墨士活埋了,这真是可悲!因为没有坟墓和纪念碑,莫氏已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2000年10月,杭州博物馆展示国宝级文物中,有一个农民站在一个价值100亿以上的文物,他失神的说道:“我用这个杯子盛水洗过脸。”旁边的人听了,忙过来问是什么回事......
原来这个农民1990年10月的时候,他是杭州半山镇石塘村砖瓦厂的一个工人。有一天在山上取土制砖瓦的时候,在半米深的土地下,锄头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
“叮叮叮...”,好像是玻璃的声音,他本想用力直接敲碎,但土里有玻璃渣的话,会很危险。于是他小心翼翼的把土扒拉开。
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圆柱形状的东西,他把它拿起来,用水清洗干净,是一个水杯,平时商店里都有卖,只是比平时的厚重。
“还好,没有打烂”,这个工人自言自语的说道,他觉得这么结实的一个水杯,可以拿回去子脸用,应该能用很久。
看看时间,也准备下班了,于是他没有再挖。
这个工人就这样把它放在了人来人往的宿舍里。他的舍友也奇怪他为何用这么厚重的水杯,但那时都很忙,而且大家都是没什么文化,所以很快就不关注了。
一天,有个文物专家过来看望他在这里打工的亲戚,由于还没下班,他就到处转转,刚好转到这个宿舍时。文物专家也看到了这个水杯,因为这个水杯白得太显眼了。
文物专家等到了晚上,工人终于回来了。得到这个工人的同意后,他把水杯拿在手里观看,很凉,还很沉重,水杯有些许的纹路。
当他问过这个工人,水杯的来历之后,心里已经有了一点点的想法,他觉得这应该是个文物,但是古代一般都是用铜或者瓷,黄金等做杯子,还没见过用这么透明的材质来做杯子。
文物专家并没有声张,只是说这个杯子很漂亮,他很喜欢,问这个工人,玻璃杯可以送给他吗?
工人说,可以是可以,但等他发工资了买个新,这个旧的就不要了,可以送人。
文物专家怕事出有变,赶紧去外面用5毛钱买了一个全新的玻璃杯,把工人的洗脸杯换了过来。
当下,文物专家连夜赶回研究所。但是一系列研究下来,查找了无数资料,动用了当时的科技,只得出一个结果,这个杯子的材料是水晶制成的,而且由一颗纯天然大水晶打磨而成。
考古专家后来赶赴水晶杯发现的地方,组织了大范围的发掘,果然就在附近发现了一座大墓,经过考察,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
经过工人的确认,水晶杯正是在一座墓藏附近发现的,随着往下面和四周挖掘,共清理出水晶、玛瑙、琉璃、玉、原始瓷等质地的附葬器物51件。
正是这些东西的出土,使得无文字说明的水晶杯确定为战国时期的东西。
这个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这个杯子的前身,是由一块完整的高纯度水晶制成。
水晶在古代和玉一样,是贵重的东西。所以是富贵之家才有,古人应该不是拿来喝水的,而是放在家里,是财富的象征。
那么以战国时代生产力底下,古人究竟是怎样在没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把杯芯挖空?
而且这个水晶杯明显还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战国时代的人是如何把内壁和杯底打磨光亮透明,从里到外除了厚一点,特别丝滑?
可以说每一步对水晶的处理,都是难如奉天。只要大力一点,水晶就会全部碎掉。
真正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水晶杯的原料工艺,而是它和当今人们所用的玻璃杯极其接近的外形,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
难道这是巧合?
这种种的疑问,从目前研究来看,只能佩服古人的智慧。我们还没有找到可靠的答案,只能等待着我们科技的发达,去揭开水晶杯的前世今生。
于是,这个杯子随后被命名为战国水晶杯,具有2500的历史,是世界孤品,因为它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所以它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国展览。
发现文物的这名工人,也得到了奖励,文物专家亲自送来一面旗给他,又给这个工人的家里人,每人送一个一块钱的精美水杯。#历史#
李集记忆
这座长满杂草,荒芜凄凉,斑驳陆离,具有典型中原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历经百年沧桑,砖瓦依然完好的的老房子,在几十年前可是我们李集最好的房子。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总是有这样一幕,金棕色的秋天的阳光,恍恍惚惚的铺满干净宁静的小院,一道用青砖铺就得甬路,穿过两边女贞树和木槿花盛开的花圃,一直到达堂屋。
堂屋有个六层台阶,台阶是用青石砌的,两边雕刻有惟妙惟肖的龙凤。台阶进去就是堂屋。上午十一点的秋阳,很悠然的斜撒进来。
堂屋中间,有一个说不出来什么年代,黑亮的躺椅,躺椅上躺着一个眼窝深陷形如枯槁的老人。老人前面的茶几上放着一个那个年代特有的陶瓷缸,缸里有满满的金青色的豆子。
老人手青筋毕露,瘦的就剩下骨头了,他颤抖着把茶缸里面的豆子捏出一个,放到旁边的一个碗里,周而复始。手颤栗着移动的时候,带动一大片阳光荡漾。
这个老人是我的同学的父亲,也是李集解放前最大的大地主。就给他一家留下了这一幢居住的老屋,据说这是他爷爷当年六姨太的居所。
他还是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乡亲们给孩子起名 ,找对象合八字都会找他。他在村子里辈分很高,我都喊他敬爷。
他两个儿子,大儿子和我同学,每天放学我都和他一起回家,他给父亲喂茶喂饭,换尿湿的裤子 而我则在他家看那些古色古香的古典名著。我那个时候上小学三年级,我在他家看完了线装竖版繁体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
那时候很多孩子不敢和我的这个同学玩,那时候还论成分,而我不怕。一个是俺家五代都是贫农,还有一个我学习好,是班长。也可谓根正苗红吧。
我这个同学我喊他叔,后来考上大学,没有学费,还是大队书记给他的,他现在是市银行行长,但是他从来不回李集,可能童年受欺负屈辱的记忆让他没齿不忘吧。不过据说他经常去看那个早就退休,在城里居住的大队老书记,这叫知恩图报。
有时候感觉很有意思,凡是以前大地主的后代 不仅长的好看,而且聪明,后来都功成名就,这可能就是基因和改变命运的力量吧。
这所老房子到底多少年历史,村子里最老的老人说他小时候就有了。咋说也得有一百多年了。
现在他家基本上没有人了,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当官,三个女儿因为成分远嫁内蒙。就剩下这所残垣断壁斑驳陆离的老屋,在阳光下和时间的安静里,守着一种历史和记忆。
据说这所老房子里面有夹层,夹层里面藏的有金银珠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嘉峪关关城
本文古典砖瓦(古代砖瓦房图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