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糟糠之妻什么意思,糟糠之妻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了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你还觉得糟糠之妻是一个美好的词吗?# “糟糠之妻不下堂”出自《后汉书》,意思是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我觉得“糟糠之妻”是一个美好的词。“糟糠之妻”是指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是值得一生拥有的。夫妻之间应忠诚于婚姻,忠诚于爱情,不应见异思迁,忘恩负义,当陈世美!
千万别惹上皇家的女人。“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古训,糟糠之妻指的是谁?丈夫又是谁呢?
东汉初年,宋弘任大司空,他为人正直,十分清廉,且敢于对皇上直言进谏。他曾先后为汉室推荐和选拔贤能人士达三十多人,有的甚至官至相位。光武帝刘秀对他也十分信任和器重,封他为宣平侯。
后来,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光武帝刘秀就想将湖阳公主嫁给宋弘,但不知她是否同意。一天,光武帝和湖阳公主一起谈论朝臣。湖阳公主就对光武帝说:“宋弘威武而又有德行和气量,别的大臣都赶不上他。”刘秀听后十分高兴,马上召见宋弘,让公主在屏风的后面观听。
刘秀就对宋弘说:“民间谚语说得好,地位变得高贵所交的朋友就会发生变换,生活逐渐富足就想另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
宋弘一听就知道这句话里有别的意思,他就回答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说:“我听说,对贫穷卑贱的知心朋友不可忘,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光武帝听后,只好回过头向里边的湖阳公主说:“事不谐矣。”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是没法成功了。”
相形之下,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王献之深深爱着表姐郗道茂,两人青梅竹马,终成眷属,婚后琴瑟和谐,两情依依,举案齐眉。岂料好景不长,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王献之被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相中,硬是与丈夫桓济离婚,非要嫁给王献之不可。王献之闻讯惊得魂飞魄散,赶忙以艾草烧伤双脚,企望以自残迫新安公主止步。那新安公主岂是吃素的,在老爹简文帝司马昱面前“扑簌簌”抹两把眼泪,司马昱立即下旨,要王献之即刻休掉郗道茂,择吉日迎娶新安公主。尽管王献之一百个不情愿,然皇命不可违,王献之还是不得不忍痛休掉爱妻,娶了新安公主。只是王献之根本不爱新安公主,不但与郗道茂藕断丝连,而且还深爱小妾桃叶,四十多岁就亡故了。#历史上的趣事# #婚姻# #权力的游戏#
#厅官抛弃结发25年妻子# 【还有多少官员抛弃结发妻子】“因沉迷女色,他抛弃结发25年的妻子,把让再婚娇妻过上‘好日子’当成头等大事……”,1月22日出版的《黑龙江日报》首次披露了黑龙江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乃巨等贪官的警示教育案例。
俗话说,糟糠之妻不可弃。意思就是不要抛弃那个曾经和你共同吃苦、共同患难的妻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男人因为自己一时成名,而将那个曾经陪伴自己的妻子抛弃,另娶一位年轻靓丽的女性。可是,他们可曾想过,那个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依然选择陪伴自己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爱他的人。
男人一有钱(权)就变坏,这种状况并不少见。这一类人认为,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就该更换一下陪伴自己身边的人,给原配一点财产,将其打发走就算完事。而事实上,一个能在自己最艰苦的时候陪伴在身边的人,又怎么会在乎财产呢?所以说啊,男人无论在什么情况,都不要抛弃那个曾经与自己风风雨雨的结发之妻。
当然了,上边这种“读者体”的文字,是感动不了贪官污吏的。他们已经没有了感情和道德底线。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谈道德底线,从明星的道德问题,谈到官员的道德丧失,其实,失德的明星和官员有相似之处,都是众星捧月下,迷失自我的一群人。
对他们,要么用法律法规,要么用禁止其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手段,没有什么好办法。头条热榜
亿万富翁曹德旺想和老婆陈凤英分开。他写了一封信:我有一个红颜知己,我们走吧。陈凤英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是她提了两个要求,曹德旺立刻和红颜知己断绝关系,把财产全部转到老婆名下。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就是在贫穷的时候陪你共患难的妻子,等你将来富有的了,也不要轻易抛弃。知道这句话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做到这句话的人却很少。
今天我们要说的曹德旺,在年轻穷困的时候,娶了一个妻子,后来他发达了也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妻子,最后结果如何呢?这还要从头说来。
曹德旺在还是孩童的时候,家中遭遇巨变,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身上,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后来曹德旺长大之后便出去做一些小生意,来维持家用。
可是母亲的身体不好,常年需要人来照顾,而父亲又在外奔波,曹德旺更多的还是照顾生病的母亲。
在曹德旺22岁的时候,曹德旺的母亲托人给曹德旺说了一桩亲事,本来曹德旺是不想要这么早结婚的,但是曹德旺想起了,如果结婚了的话,就有人照顾自己的母亲了。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于是,两个只是见过黑白照片的人,就这样草草的结了婚。陈凤英是一个很传统的女子,结婚之后,便承包了家里的家务活,还有照顾婆婆的事情,也正是这样,曹德旺才可以安枕无忧的在外打拼。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曹德旺的生意稍有起色,一次曹德旺在倒卖白木耳的时候,他所有的货都被扣压了起来,导致曹德旺血本无归,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曹德旺心灰意冷地走到家,对陈凤英说:“我现在是一无所有了,趁着你还年轻,要不我们离婚吧,你也好找个好人家。”陈凤英对曹德旺说:就遭受了这么一点困难,你就倒下了吗?
后来陈凤英把自己的所有嫁妆都变卖了换成了钱,交给了曹德旺,曹德旺也是有了可以东山再起的资本,他先是盘下了村口的一个厂子,从小做起,后来慢慢的有了一些规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曹德旺也算得上是一个小老板了,自然也就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
一次,曹德旺在参加一次饭局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人相谈甚欢,这让曹德旺感觉自己好像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走到最后的那个人。
于是曹德旺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他想要跟自己的妻子离婚,和这个红颜知己在一起。可是曹德旺知道如果自己当面和妻子说的话,肯定要大吵一架,而曹德旺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妻子。
后来曹德旺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自己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人,希望妻子能成全他们,和自己离婚。
没有过几天的时间,妻子便给曹德旺回了信,上面陈凤英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写着:你要离婚也可以,只是你能不能把房子和孩子留给我,我也有个归宿。
寥寥的几个字,让曹德旺深受震撼,他想到了糟糠之妻不下堂那句话,想到了之前妻子默默支持他,曹德旺狠狠打了自己一巴掌,把离婚的念头抛之脑后。
后来曹德旺和红颜知己断了联系,和妻子好好的生活,再也没有提过离婚的想法。后来曹德旺发达了以后,为了让妻子心安,把自己名下的所有财产都转移到了妻子名。
后来曹德旺在自传《心若菩提》中说起这件事,曹德旺说:我是一个俗人,既爱贪杯也会生气骂人,既有耐心、善心也会贪恋红尘。
的确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犯错,都会贪恋美色,曹德旺也不例外,但是曹德旺能够悬崖勒马,及时止损,也不失为一种勇气和魄力。
曹德旺在70岁时,他又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本自传,取名《心若菩提》。他在这本书中,主要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业过程、商业技巧,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
在《心若菩提》中曹德旺记录了他从一个只上过几年学的平庸农民到成为令人敬佩的商界大佬的蜕变史。
书中收录了曹德旺很多鲜为人知的真实事迹,包括他在商业上面临的困境和抉择,也包括他的处世经历和人生经验,更包含了他那颗涌动的爱国之心。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了解曹德旺的人生故事,想要学习曹德旺身上的精神,不妨看看这本《心若菩提》。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追溯曹德旺70多年来的从商经历,重拾曹德旺的人生,探寻他身上的精神。
读完《心若菩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即使一个人起点很低,即使我们曾经平庸,但只要找对了方法,拥有好的思维方式,同样可以收获成功。
如果你现在感到迷茫、困惑,又或者你是个创业者、生意人,不妨来看看这位大佬的自传,相信一定会给你启发。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即可下单。
古代男子3妻4妾,共侍一夫的妻妾们,是如何相处的?超乎你的想象
现在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古代是可以纳妾,但只能有一个妻子,所以并非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此外,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纳妾的,一般王公贵族之家才有这个权利。
平民百姓之家能吃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自然与糟糠之妻白头到老,有些钱的富户只有男主人年过四十且没有子嗣,这才能纳一个妾室。
如果是大臣贵族那因为阶级原因,能够多纳几个妾室,但也是要根据身份决定数量。
所以,那种妻妾成群、美人环绕的场景是很难实现。
此外,虽说都是嫁给同一个人,但妻与妾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方的地位相差悬殊。
《礼记》中有言:“妻者,齐也。”
意思是妻子是与丈夫的地位平齐的,都是一家之主,不过一主外一主内。
妾室要服侍的不止男主人,女主人也是妾室的主子,她们手里捏着妾室的户籍,妾室基本上等同于正妻的奴婢。
正妻有买卖妾室的权利。
世人看不起妾室,她们所生的孩子也比不上正室的孩子,甚至不能让孩子叫一声娘,宋朝时尊贵如皇妃生下的孩子也只能叫母亲一声“姐姐”。
妾也是有区别的,除了身份低下的普通妾室,还有一种地位比较高的叫媵。
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一种称呼,媵与妾是不同的,是正妻带来的陪嫁地位相当于侧室,而媵与妻是同一个战线的战友。
人多了是非就多,平民百姓家自然没有妻妾的烦恼,但那些纳了不少妾的王公贵族之家,想要妻妾和睦实在概率不大。
无他,只因利益。
妻子是明媒正娶来的,天然占据优势,能够得到丈夫的敬重,而妾室是丈夫自己看中纳的,得到了丈夫的宠爱。
不过,因为妻妾之间身份的天堑,争夺的东西终归是有限的,除了丈夫过分宠爱妾室的情况下,正妻的地位和利益相对是能够保障的,所以小妾不逾矩正妻也不会刁难。
封建王朝对纳妾有所约束,到了民国初期却没有了这方面的规定,只要有钱什么人都可以纳妾,纳多少也没有人管,小妾们有了新的称谓——姨太太。
纳姨太太的多少成了财富的象征,地主富户不必提,军阀更是为了彰显身份多多益善。
一时间纳妾成风,正妻的地位却远不如之前牢靠。
没有了保护,正妻们迫不得已开始争宠,妻妾的孩子们也为了家产而争斗,因为没有了敬畏大打出手的也不是没有。
1930年,法律禁止纳妾,这场持续了上千年的妻妾关系才落下帷幕。
这也催生出了不少民国文人另寻真爱,为了反抗父母之命的婚姻提出离婚,纳妾正式成为了历史。
所谓妻妾争斗,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是个有趣的事。
可在古代,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女人们,没有领悟到自身的价值,一味地争夺男人给予利益产生的行为,如今一夫一妻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
一天,光武帝刘秀陪妃嫔在后花园玩耍,突然看见湖阳公主怒气冲冲走来,刘秀马上笑脸相迎问到:“这是谁又惹姐姐生气了?”
湖阳公主看了一眼刘秀的嫔妃,赌气的说:“陛下如今只顾自己快活,就不管姐姐死活了吗?”刘秀被姐姐刘黄说的一头雾水,后来细问之下才得知,姐姐竟是因为近来丧偶,空窗期所致。
纵观历朝历代,能够独立自主、大胆追求爱情这方面,除了唐朝的公主比较豪放以外,再往前看就数汉朝的公主。
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最终如愿嫁给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弟弟级男友卫青。三嫁的平阳公主,再见卫青,这个当初的毛头小子、自家家奴,如今早已成长为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且还是皇后的弟弟,平阳公主仿佛捡到了金子。
再说汉武帝的姑姑刘嫖,则更是在五十岁的时候,喜欢上比自己小了三十岁的车夫董偃,只可惜董偃无福消受,纵有万两黄金配他,他还是在三十岁上就一命呜呼了,但董偃死后,刘嫖要求与其合葬,说来也算是一段姐弟恋的佳话了。
因此汉朝以来,公主丧夫再嫁,仿佛已经形成了传统,且这种优良传统,还都是做了皇帝的弟弟宠出来的,后来这种优良传统还延续到了东汉。这回轮到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上演宠姐狂魔了,我们来看看这次公主姐姐如愿了没有?
话说,湖阳公主既然如此直白,自然是已经有了意中人,刘秀借此与姐姐讨论开了朝中大臣,湖阳公主唯独对一人赞赏有佳:“宋公(宋弘)的威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
刘秀心知姐姐这是对宋弘心有所属了,他倒是有心撮合成这桩婚事,问题是他深知宋弘的为人,非一般攀附权贵之流,且宋弘早有妻室,此事恐怕难以办到。但看到姐姐愁容满面,他又于心不忍,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一日,光武帝刘秀找了个事由召见宋弘入宫,然后他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便开始对宋弘旁敲侧击起来:“宋爱卿啊,这俗话都说,人一旦升了官就换会朋友、一旦发了财,就想换老婆’,这合乎人之常情吗?”
宋弘听闻皇帝如此一问,心下已明白几分,马上端正身子,一脸正气的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光武帝听闻此话,不仅明白了宋弘的意思,更觉得自己身为皇帝,不以德行约束家人,反而助长不良风气,一时竟红了脸。他回过头告知了湖阳公主:“事不谐矣”,结果湖阳公主这大汉公主改嫁之事就这样告吹了。
而宋弘当时的这句话,后来竟成为流传千古的一句名言。
宋弘是东汉时期的权臣,此人是典型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上位的一位爷。称他为“爷”一点也不过分,更不是因为他有多老,而是此人品行端正、聪明机智,才华过人,他所坚持原则,一般人无法企及。而他却坚持了一辈子。
光武帝有一次在宫中宴请群臣,在吃饭的过程中,只有宋弘发现光武帝刘秀吃的心不在焉,再一仔细观察,发现皇帝竟然不自觉地看着旁边的一面屏风出神,宋弘随之看了过去,才发现那面屏风上面画了许多美女,刘秀被这些美女吸引,不时地侧目欣赏。
于是宋弘严肃地对光武帝说:“没有看见好德像好色一样深的人!”光武帝听后,不仅没有动怒,反而当即自省,还命人撤去了屏风,然后转身对宋弘说:“爱卿,朕听到了就改正,还可以吧?”宋弘回答说:“陛下能这样做,臣高兴得不得了啊!”
还有一次,刘秀让宋弘给他推荐人才,宋弘就把沛国博学多才地桓谭举荐了来,光武帝一见桓谭甚是喜欢,二人一番相见甚欢下来,还互相交流了爱好,得知桓谭弹得一手好琴后,光武帝仿佛找到了知音,虽然给他任命为议郎、给事中,却每次在宴会时,都会请来桓谭弹琴助兴,宋弘发现这种附庸风雅的苗头非常不好,甚至后悔推荐了此人。
有一天,桓谭刚从宫中出来,就被宋弘的人带了回去,宋弘一见他就劈头盖脸的说:“我推荐您,是希望你能以自身之学识辅佐君王,而不是让你用昏聩之音使其沉迷,以后你能以示正听吗?”
桓谭听后吓出一身冷汗,此后他再被要求弹琴助兴,总是故意弹错,刘秀不解问起缘由,宋弘当场脱帽离席,跪地向光武帝说明了情况,光武帝听罢,马上低下身向宋弘道歉,并将其扶起,从此便不再让桓谭弹琴助兴了,也撤掉了给事中的职务。
@非朱非墨 说宋弘的确是君王不可多得的忠臣,在古代官场黑暗,攀权附贵的环境下,能有宋弘这样一股清流,实在是皇帝的福分。
但同时,宋弘之所以能成就刘秀,鞭策君王,也在于光武帝刘秀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君主,君臣二人互相成就,才能撑起东汉时期政治清明,也才成就了东汉初年的辉煌岁月。
此后宋弘的身上的闪光点,引起了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注意,把他载入史册。后世范晔也在《后汉书》中如此评价他:弘实体远,仁不忘本。#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历史#
639年,尉迟恭5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突然提出要把16岁的女儿嫁给他。尉迟恭一听,吓得赶紧跪下磕头,他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希望陛下收回成命!”这事后没多久,他就赶紧辞官告老还乡了!
李世民一共有21个女儿,除了早夭的几个,其中大部分都嫁给了有功劳的臣子之家,其中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安康公主嫁给了独孤彦云的儿子独孤谋,新兴公主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兄弟长孙曦。
这些功臣都是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人,李世民以公主下嫁到他们家,都是作为奖赏。李世民想要把公主下嫁给尉迟恭,在外人看起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尉迟恭却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虽然尉迟恭确实受得起一个公主下嫁,因为他在玄武门意箭射死了李元吉,帮助李世民夺取了登基的先决条件;其次,他还披着带血的战甲劝说李渊把皇位传给李世民。
但是他的年纪与公主实在相差太多的,一般来说,公主下嫁有功之家,都是选择年纪与她们相符合的人选,一般来说都是功臣之子或者是兄弟,只有轮到他时,直接就选择了本人。李世民非常疼爱他的女儿,所以下嫁公主这事肯定藏着猫腻。
尉迟恭觉察到了,所以他只能婉拒婚事。
至于李世民为何要如此做,从尉迟恭后面的做法就知道了,他请求辞官,可李世民没有拒绝,这就说明了这才李世民下赐公主真正的意思。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这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今天下安稳,李世民就不再需要这些军功卓著的武将了,毕竟赏无可赏,赐无可赐,就要兵戎相见了。
武将帮着李世民平定了天下,他们就是自持有功,很多人和事都不放在眼里。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应该的,可是对帝王来说这就是“僭越”。
尉迟恭的性格就是如此,打仗他是一个好人,可是平常的为人处世,他直率和粗犷的性格,就会让他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因为,尉迟恭常常不给人留情面,不管是谁有过失,他都会照说不误,就算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他都不会客气。
尉迟恭嘴下不饶人,所以得罪了很多人,为了平和朝臣之间的关系,李世民只能把他调到京城之外去做官。公元632年,尉迟敬德担任同州刺史。
9月,李世民宴请所有大臣,尉迟恭就回到京城参加宴会。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大,理应上座,但是一个品阶不如他的人,居然坐在他的上位,他心中气不过,直接就抓住人家说道“你有什么资格坐在我的上席?”
李世民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就来劝尉迟恭算了,毕竟座位只是小事。
可是座次对于尉迟恭来说却是大事,他生气极了,不帮他就算了,居然还来说风凉话,尉迟恭就没有估计他皇亲国戚的身份,直接一拳打了过去,因为他是个武将,出手也没有注意轻重,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睛给打废了。
这件事闹得很大,李世民也没有直接发落尉迟恭,因为确实也顾念着他当年的恩情,但是李世民也不能放任他继续这样任意妄为了,所以就借用《汉书》中的话去劝告他:“朕以前认为汉高祖杀害功臣,这是他的错,可是如今我自己登上了帝王,才知道治国就是要赏罚分明!”
尉迟恭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他是不够聪明,脑子也不会转弯,可是唐太宗话里的警告之意,他是真的听明白了。如果他再犯错,以往的功劳或许都救不了他的性命了。
所以,从这件事之后,尉迟恭真的就开始收敛了。毕竟李世民已经不是当初处处都会护着他,将他当做救命恩人的秦王殿下了。他现在是皇上,若是他真的犯错,他可是不会顾忌旧情的。
越想越后怕,尉迟恭从此做事就愈发谨慎和小心了。
尉迟恭后来被调到鄜州任职,他就好好地做官,却不知道从哪里流传出流言,说他要造反!有一天,李世民还真的把他叫去问话:“听人说你想要造反,这是为何呀?”
尉迟恭听到这话,他没有着急辩驳,而是当场就脱掉衣服,他说:“皇上,你看我的后背的这些伤痕,都是征战的时候留下的。如进天下已定,你就要怀疑我了吗?”
其实,李世民是不信尉迟恭会造反的,毕竟他还会找他回来问话,如果真的信了他会造反,那么直接派人抓捕就行了,何必还多此一举。但是尉迟恭的做法,却是非常必要的。
看到尉迟恭后背的各种伤痕,李世民是真的自责了,因为他想到了当初一起浴血奋战的时光,如果不是大家拼死保他,他也不会成为皇帝,所以他赶快让尉迟恭穿好衣裳,不久之后,就把他调回了京城。
这件事之后,李世民对尉迟恭的态度好了很多,但是他本性就是直爽之人,所以难免还是会得罪人。他们对他的中伤,李世民也不能保证自己次次都不往心里去,所以他想要让尉迟恭回家养老去了,可是这话他不好开口。
所以,这才有了开口赐婚的那一幕。李世民以“下嫁公主”作为试探,如果尉迟恭接受了,那么就是他还不服老,还想继续留在朝廷里,那么李世民就不得不防范他了,可是如果他拒绝了公主,认可自己老了,可以功成身退了,那么李世民就能让他颐养天年。
“伴君如伴虎”,皇上的话没有一句是废话,若是不懂,倒霉的就是自己了。
658年,74岁的尉迟敬德在家中离世,后事享尽哀荣。
54岁的大臣尉迟恭,接到皇上李世民的赐婚,对象是他16岁的公主。尉迟恭立马跪下,说道:“糟糠之妻不下堂”,委婉拒绝了皇上,并且不久后就告老还乡,尉迟恭有何隐情公主不敢取?
尉迟恭是唐代开国名将,民间封他为“门神”,不但勇冠三军,而且足智多谋,替李世民打下江山,实属功臣。
纵观历史,多数皇上都是在平稳江山后,诛杀掉跟自己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大臣以确保皇位,有些大臣较为聪明的一般都会在功成名就之后隐退。
尉迟恭虽然战场上有勇有谋,但性格上是坦率,粗犷,正直,处事不够圆滑的,这也很容易招惹是非。
632年,一次李世民设宴,邀请朝中各文武百官前往赴宴。入席后,尉迟恭发现有人坐在他的上座,这让他很不高兴并与人起了争执。这时候,李世民的堂兄李道宗正好坐在尉迟恭下座,并起身前来劝说,谁知尉迟恭不旦没把李道宗看在皇亲国戚的情面上,还一拳打在他的眼睛上,差点就成了瞎子。
此事被李世民知道后,十分怒火,觉得尉迟恭好大的胆子,居然连皇上的兄弟都不放在眼里,从始李世民对尉迟恭心里提防着。
不久后,李世民把尉迟敬调往鄜州,可是当尉迟敬还没去多久就四处留传开说他要谋反。李世民不得不叫他回来问个究竟。
一向衷心耿耿的尉迟敬心里很生气,其他人猜测就算了,连一起出生入死的皇上也这样怀疑自己,心中大为不快。
尉迟恭回京后,当着众人把自己衣服脱了,全身是旧伤疤,还嘴里说道:“皇上,您看我全身是跟您一起打过战留下的伤痕,现在平定天下,为何会怀疑我谋反?”
李世民一看到此景就落泪了,当年的拼杀战场历历在目,心中满满的内疚,后来就把尉迟恭调回了京城。
皇上虽然心中还念有旧情,但并不等于可以任由尉迟恭这样毫无收敛的性格继续留在宫中,于是暗示尉迟恭如《汉书》中韩信、彭越的下场。最后,尉迟恭也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但李世民也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看在他这么多年出生入死的份上,李世民想要尉迟恭安享晚年,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的说要赏赐尉迟恭,将公主许配于他。
尉迟恭当时已处于知天命的年纪,如果再接受这个赐婚,那么皇上肯定看出他还有野心的,所以过了两天他上书,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回故里颐养天年。
果然,皇上爽快批准了,这就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尉迟恭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皇上也获得了爱戴大臣的美名,您觉得李世民这个办法是最佳的吗?#头条创作挑战赛#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一人留一个文案#
袁世凯的家庭生活,很不幸福。
据说最初的缘由,不过是夫妻间的一句玩笑话。事情的起因简单:小两口睡前洗脚,袁世凯看见着于氏解下扎腰的红色花缎子裤袋,便顺口开玩笑调情:“看你的腰带,咋像马班子的一样!”“马班子” 在河南方言里,相当于妓女或者戏子的意思。
于氏出身传统地主家,性情古板,不善言笑,因为这句夫妻床头间的情话较真了,涨红着脸反唇相讥:“我不是马班子,我是有娘家的人!”这话犯了袁世凯的忌讳,因为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原本就是通房丫鬟出身,从小倍受兄弟歧视。刘氏去世的时候,袁世凯想把生母埋进祖坟,可是嫡兄袁世敦不同意,嫌弃袁世凯母亲身份卑贱,不允许其入祖坟。虽然当时的袁世凯已经贵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了,但在礼教面前依旧无能为力。
此言一出,就让兴致勃勃的袁世凯一下子凉意透顶,气得起身摔门而去,于氏也不肯服软,冷战的结果就是袁世凯这辈子再也不跟于氏同房。
于氏性格强势又不顾场合,袁世凯临死之前,当着众多部下之面,于氏大声哭嚎:“你一辈子对不起我!娶了这么多姨太太,又生了这么多孩子!现在你一了百了,把担子都丢给了我,叫我怎么办?”
部下尴尬不已,次子袁克文面色铁青,领着众多弟妹跪在于氏面前,求于氏赐死好一了百了。嫡长子袁克定赶紧出面相劝,最后才草草收场。
除了性格要强,作为传统大地主家女儿,于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很难在事业上给予袁世凯半点帮助。袁世凯就任总统之后,曾带着这位糟糠之妻参加外事活动,有外国公使前来和于氏握手,结果于氏脸色通红,慌慌张张把手藏在身后,让公使无法下台。此事过后,袁世凯便不再带于氏出席公共场合,即使无法避免,也只能站在那呆若木偶,面对记者提问都由儿子或女儿代答。
既出不了厅堂,也进不了卧房,还没有共同语言,双方是渐行渐远。
家庭得不到温暖,袁世凯便决定外出闯荡(游玩),最初去的是苏杭一带,然后抽空去了上海。作为项城大户的富家公子,袁世凯向来花钱阔绰。很快便把身上所带的银两用得一分不剩。囊中羞涩之时,袁世凯曾经跑到岳父家借钱应急,结果拥有二十万亩耕地的于家一毛不拔,小舅子还跑出来劝这个败家子姐夫安心回家待着。好在袁世凯交游甚广,有远房亲戚借了100两路费,才得以返回家中。
日后,袁世凯从军发迹,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了朝廷权臣和红人,小舅子又三番五次跑来找袁世凯要官,袁世凯将他晾了几天后,也让他回家安心待着。对于那位借一百两路费的远房亲戚,袁世凯倒是主动给人家送去了五千大洋。
本文糟糠之妻什么意思,糟糠之妻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