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事,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很久以前,清明节是一个很“愉快”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只做三件事,洗澡、郊游、相亲。就拿洗澡来说吧,用古代话说的文雅一点呢,就叫“袱禊”,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指的就是这个禊,其实也就是沐浴,古代的人们认为在暮春时节沐浴,能去除上一年的晦气,能带来新一年的福气,而且还有一个要求,得去河里洗冷水澡,这样才显得虔诚。
第二件事是踏春郊游,杜甫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了这一天,平时不爱出门的妹子们,也都要化个妆,捯饬捯饬,跟小姐妹们到郊外野餐聚会拍照呢。
第三件事是相亲交友,说是相亲,其实在古代也就是搭讪,因为妹子们平时不出门,这一天都出来了,所以那些个才子,在这一天都会卯足了劲儿,想要邂逅佳人,结束单身状态。
以上这些,就叫清明的前身:上巳节。在唐朝以前是传统三大节日之一,比现在的清明节要重要许多许多。由于洗澡、郊游、相亲这些事儿要在一天内进行,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一活动都安排在城外的河边或湖边。在长安,人们就都去曲江;在杭州,人们就去西湖。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快乐的节日,怎么在后来发展成为祭祀先人的清明节了呢?这是由于另一个节日的加入,寒食节。寒食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祭奠他的功臣介之推而设立,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人们祭祀先祖的日子。因为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105日,恰好跟上巳节是同一天。于是在这一天,一部分人去郊外扫墓、祭祀先人,另一部分人则是专门去郊外踏春游玩。久而久之,两拨儿人一商量,要不就一起过吧。于是上巳节跟寒食节就渐渐地捆绑上了。
明末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说,扬州城的人们到了这一天便阖城出动,去郊外祭祀先祖的坟茔,人们会在洒扫祭奠结束后,全家人就在附近的田野里活动,小孩子们放纸鸢,大人们则张席而坐,饮酒作诗,闲话家常。有时候甚至好几家人约着同去。
那为什么,这个上巳节和寒食节现在都变成清明节了呢?原因就一个,“清明”这两个字好听。《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意思就是春分后的第十五天,北斗七星指向东南方向的时候,这天就是清明节气,从这天开始,您去郊外看看,风景的确是更清新更明亮,既清又明,谓之清明。
后来人们一想,得,这三个重大日子既然没差几天,那就搁一块儿过吧,那叫什么名字呢,想了想,还是清明最好听,于是这三个节日就统称为“清明节”了。到了唐代,唐朝朝廷决定在清明期间统一放假七天,于是这一节日达到鼎盛;到了宋代,由于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他们不允许再相亲了,于是上巳节和寒食节逐渐没落。到了明代和清代,人们就不怎么再提上巳节和寒食节了。
男人们腰包大出血的日子又要到了,8月4日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之一!为什么说是之一,是因为中国的情人节有三个,第一个是上元节,第二个是上巳节,第三个就是七夕节!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在七夕节会做七项传统的活动,包括:
1、种生,就是在木板上发出绿豆芽,在七夕这一天放在水面上。
2、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一个小玩偶,身穿半截荷叶裙。儿童们会在七夕同样手持菏泽,嬉戏玩乐。
3、喜蛛应巧,就是把瓜果摆放在庭院里,如果有蜘蛛结网,就是好兆头。
4、穿针乞巧,就是在月光下穿针,谁先穿过,就得巧。
5、吃巧果,用油、面、糖、蜜做的小吃。
6、拜织女,拜魁星,女孩们想要得到如意郎君,文人们想要高中魁首,就会在这一天祭拜。
7、晒书晒衣,把好的衣服和书籍在这一天拿出来在太阳下晒,这是古代的炫富。
我很羡慕古人能在一个节日有这么多的活动,那时候的人真是单纯又快乐。现在的人怎么过七夕呢?我想无非是买买买,送送送。男人们会在这一天绞尽脑汁的买各种礼物,送给他们在乎的异性。对于好男人来说,就是老婆,对于花心大萝卜来说,可能是情人、明星,也可能是主播。
比起古人的浪漫和可爱,现代的情人节只剩下了物质上的享乐。即使是古代最炫富的晒书活动,比起现在来说,都有一股文化气息。
古人要是知道我们现在过得这么无聊,是不是也会十二分的感慨。他们感慨的时候,大概率会赋诗一首。我们呢,只能在这写写小文,吐槽一下!#七夕约会秘籍#
#赤峰头条# 古代人好浪漫
“三月初三”亦称为“上巳节”,是古代人的重大节日,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举办庆典。
在这一天人们习惯沐浴更衣,水边饮宴,郊游踏春称为“修稧”。
起源于黄帝的生日,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之说。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
到了唐朝,成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
明初皇帝朱元璋携大臣春游,以彰显太平盛世。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托至高潮。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古人儒雅风流,浪漫之极。
“上巳节”----千古绝唱《兰亭序》
他年轻时曾经衣衫不整见客,与儒家传统礼仪相悖,却讨得娇妻,名震金陵,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青年时期以书法闻名,见老大妈扇子滞销,主动要求写扇“促销”,还遭到不知内情的大妈婉言拒绝,谁知涂了字的扇子被一抢而空。为了追求书法真谛,从鹅身上找到了灵感,因喜欢大白鹅,常以字换鹅,弄得方圆数十里家家养鹅,山阴道士以鹅易书成为历史佳话。
他晚年因厌恶官场而辞官隐居,并且把自家宅院捐出建寺院。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
今天要讲的是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也就是在东晋永和九年的今天“上巳节”组织了一场大规模、高档次的文人雅集。从参加的人就能看出品味来,左司徒谢安、司徒掾属谢万、右司马孙绰等等名士达官,当然还有王献之等三个儿子,共四十一个人。活动地点就在会稽山北的兰亭溪水边,活动主题是“行修祓禊”,具体方法是“曲水流觞”。也就是大家坐在溪水岸边,水中置酒具随水而下,随行随止,停在谁面前必须吟诗一首,如不能则罚酒三杯。诗成后要结集成册,大家一致推举当时水平最高、名气最大、职位显赫的王羲之为诗集作序,这个规矩到现在都不变。王老先生也喝酒了,但没喝大,壮态刚嘹,其实手早都痒痒的,别人一请立即挥毫泼墨,注意了,笔是最好的鼠须笔,纸是最好的蚕繭纸,所以书写时虽有涂改也不舍得丢弃,便有了千古绝唱的“兰亭集序”,史称《兰亭序》。
这幅小品虽然不大,但价值连城。王羲之甚是喜爱,第二天重抄了一下,想弄得完美一些,但始终没有找到当时那种感觉,所以只保留了当时的原迹。原迹那可是传家之宝,可惜传到七世孙王法极时,他在永欣寺出家了,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法号智永的僧人。智永又传给弟子辩才和尚,师父千叮叮万嘱咐要保存好《兰亭序》谁都不能让看。谁知道历史已经推进到了大唐盛世,皇帝李世民谁的字都不爱,就爱王羲之的,有个不大的官叫萧翼,奉命“赚”取兰亭,历史上把正面的骗都叫做赚,他也费尽心机,乔妆打扮、套近乎、放诱饵(王羲之真迹),终于让这个和尚把宝贝拿出来了,萧翼正恭恭敬敬地说笑着,一见“兰亭”这个貌似儒雅的书生立刻翻脸,请出圣旨,原来他是御史官。
后果可想而知,皇帝龙颜大悦,萧翼升官发财,可怜的辩才和尚“无才可辩”上吊自尽。皇帝也不白拿,树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
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皆为仿品,真迹成为千古之谜,或言陪葬唐高宗与武则天之乾陵。于是秦人守护二圣陵,守望兰亭序成为千古使命。(辛丑上巳 少陵居士)
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三月初三时节有的地区还很寒冷。农历三月初三,春秋时期就已有文字记载。《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为大絜”。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被褐怀玉6:这就叫狡辩,还旁征博引。古代的这样记法分两种,一种是日期,一种是时间。三月八日应该是,三月初八日的简写,而古书中三月八日还有一种是说三月的一个八天的时间段。而三月三日气象新,明显是说三月的前三天,即清明节左右,人们出来踏青了。
奔流到海不停留
读史随笔(192) 南阳武侯祠明代《御碑》中“三月八日”用法是错的吗? 某地一些专家在一些常识性的历史问题上闹笑话已经是个“常态”了 这不,刚刚又有一个什么“镇南大将军荆州牧”发了一个什么“如何识别假文物之记年法”的帖子,还艾特我,说道: 南阳武侯祠内有一块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御制”石碑,上面赫然刻着“嘉靖已亥三月八日”字样。 大家都知道“三月八日”这种说法是西元纪年法,即公历纪年法……嘉靖已亥年是1539年,比格里历颁布的1582年还要早。可事实上,中国采用西元记年法始于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三月初八”这种传统农历记年法。 ……我不知道每个读书人在游览南阳武侯祠时,看到这块“嘉靖已亥三月八日”的所谓御制石碑会怎么想?会不会有游客想把“三月八日”改为“三月初八”,毕竟中国农历里只有“初八”这种说法,而无“八日”的说法,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啊!面对这块“御制”假碑,如果嘉靖皇帝在世,他会如何想,毕竟嘉靖皇帝是历史上特别重视礼仪的皇帝,“大礼仪”之争可是持续了好多年的。建议石匠们下次再造假石碑的时候,先补习一下基本的文史知识,以免贻笑大方。 对这位刘表的崇拜者这样无知的言论我也只能呵呵了。难道你不会背诵唐代杜甫的《丽人行》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难道你们襄阳学生都是读作“三月初三天气新”吗? 好了,我也不找别的日期了,只找“三月八日”,看看古人到底能不能说“三月八日”。 《旧唐书·志·卷十六》“二十六年三月八日,星孛于紫微垣,历斗魁, 十馀日,阴云不见。武德元年六月三日,荧惑犯左执法。八年九月二十二日,荧惑 入太微。” 《宋史·志·卷二十九》:“清明,二年庚寅三月八日乙未新表测景长四尺二寸。” 《明史·列传·卷一百五十七》:“总兵贺人龙从满月嶆进。三月八日,应元等先至”。 说完正史,再看看民间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女仙六》:“八百又于什邡仙居山,三月八日白日升天”。 宋代叶梦得诗《三月八日草堂独坐》。 元代白珽诗《三月八日过西马塍》。 明代程敏政诗《三月八日扈从视学听讲说命文言有作》。 请问荆州牧刘表,这些能不能证明古人用“三月八日”来记述日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呢?不正常的是刘表们吧?你“翻遍史书也找不到”“三月八日”的记载只能证明某地文化的孤陋寡闻。
三月三,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
家乡的三月三乃大节,隆重之极,放大假,五色饭,抛绣球,对山歌,吃水席……没能回老家,一颗吃货心久久不能平静。
古代将三月三称为上巳节,著名的《兰亭集序》对上巳节有不少描述。此后“文人雅集,曲水流觞”就成了千古佳话。寻春直须三月三,壮乡的三月三因五色糯米饭、山歌好比春江水得名。
壮乡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纵然身在异乡,也抵挡不住三月三的人心荡漾。为了发扬壮乡美食文化,本田螺大娘昨晚上劳作至子夜,终将色彩绚丽的五色饭制成。
所有的染料皆来自植物,吸取了春日芳华,制成色汤浸泡靖西糯米,用木桶蒸制,颗粒饱满,气味芳香。天然色素对人体有益无害,染色后的糯米饭各有清香,别有风味,搭配腊肉、腊肠味道更是不可言喻。
翻出二十年前湘西匪夫人所赠的手工刺绣围裙衬拍,民族风十足。
今夜将以美酒五色饭圈粉。
附植物色谱:
紫蕃藤(紫色)、密蒙花,黄栀子,黄姜任何一种(黄色)、枫叶(黑色)、红蓝草,红苏木任一种(红色)
#金粉社区# #分享新生活##三月三游广西##生活日记#
#清明节到了有哪些讲究?#
清明放假的第一天,您可以到水边去走一走。这一天呢,正值阴历的三月三上巳节。到水边去走,那里大有讲究。上四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叫做水边上的节日,就三月三之本源。应劭风俗通中说,按周礼,女巫掌岁时,辅助疾病。上次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做祓禊。三月三上巳节,这也是文人雅士集会水兵,流觞曲饮,吟诗作赋的日子。公元353年,在上四日这一天,我们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和40几位文友汇聚于绍兴会稽山兰亭,饮酒作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里面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后,曲水流觞就成为了。新股加快,清明假日第一天上四节,您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在水边吟诗对唱,岂不快哉。#上巳节# #清明节#
#西安头条# 情满上巳节
2022年4月2日
虎年三月三日上巳节
——中国最早情人节
——华夏最浓文化节
三月三日上元巳,
华夏文脉千年续。
古老淳浓情人节,
人类遗产价无计。
话古三月三,诗经叙上巳,汉书除祓制,兰亭序流觞,醉酒诗千篇。
元巳风光满,幽会赠勺药,兰气见同心,祓除衅浴礼,曲水流觞欢。
芳辰娱褉事,西湖醉喧哗,曲江升平乐,渭滨柳枝长,习池醉仙诗。
始为伏羲轩辕祭,
久作皇礼民俗仪。
岂忍竞已寡人知,
唏嘘盲然狂西气。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节日,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故称之为我国最古老的情人节。
一种传说:三月三,生轩辕,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也叫春浴日,女儿节,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情人节。
另有说法:由于伏羲氏和妹妹女娲传承了人,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每年上巳节的时候便都聚在一起举办活动。
《论语》中记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上巳节文化习俗内容非常丰富:
祓 禊———
祓禊( fú x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去灾病的仪式。
“祓除衅浴”礼——
在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有诗记载了皇家应制的祓禊活动: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刘宪
桃花欲落柳条长,
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
愿奉年年祓禊觞。
芍药定情———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柳绿花繁。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古人用芍药中的“药”(通“约”)字代表相约,芍药也是男女间定情的象征。
互赠香草——
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古人在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兰汤沐浴。有诗记载:
上巳泛江采兰
明·陈迪祥
鉴江江上望,莫拟是山阴。
元巳风光满,春流烟翠深。
芳辰娱褉事,兰气见同心。
共约乘槎去,天香若可寻。
曲水流觞———
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彼此相乐。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所谓“流杯”,也称“流觞”。
瘦西湖“红桥修禊”——
史上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上巳日曲江宴会——
唐时,上巳日曲江成为重要纪念活动场所,有诗记叙其宴会活动:
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唐·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兰亭集序》记曲水流觞——
史上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兰亭之会。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节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踏春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
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繁的好时节,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
记颂诗有: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习家池修禊习俗——
襄阳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记载了习家池风景无限,以及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清明节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寒食节祭祀先人的文化意义,又指明了清明这个节气的时令意义,最后又包含着人们上巳节郊游踏春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大约是最喜欢的一个节气了,仔细想想,它也的确是一个将自然和人文结合的最好的节气。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句中的“斗”,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就是那个勺状的勺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北斗七星的斗柄,常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正是按照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方位和时辰。《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先秦典籍《鹖冠子》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而《历书》中的这句话则是指,太阳直射赤道后的第十五日左右,斗柄指向东南方向的乙位,这个时候就是清明节气。
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明作为节气是用公历来计算的原因了,它是与太阳直射角度有关的。
而到了这一天,你的确会感到,风没有那么凛冽,雨没有那么刺骨了,而当你读到杜牧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清明节的雨令人厌恶出行,反而这种时不时洒下一点儿的雨,让人在体感上更加舒适,像是恰到好处地润泽了周遭的空气,又不会产生令人沉闷的低气压。此外,我们也会对清明之后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更加期待了。
清明时节,在我们的习俗上有两大活动主题,一个是祭奠,一个是出城踏春。事实上,这两种活动是融合为一的,在明末文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便记载,扬州城的人们到了这一天,便阖城出动,去郊外祭奠先祖的坟墓,人们会在洒扫祭祀之后,全家人便在附近的田野里野炊活动,小孩子们放纸鸢,大人们则张席而坐,闲话家常。
所以有人说,清明节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寒食节祭祀先人的文化意义,又指明了清明这个节气的时令意义,最后又包含着人们上巳节踏春的习俗。
所以我说清明节大约是最喜欢的气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亲身感受上来说,这一天过后的日子,的确越来越舒适;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又是去祭祀先人,向逝去的亲人们汇报现如今的生活。在身心两方面都有着某种升华。
当然,如果在这样的日子,能读一读诗歌,则会给这个重要的日子,增添更多的诗情画意。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柳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破阵子·春景
北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常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采桑子
北宋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不同的诗人词人,赋予清明这样的日子以不同的意义。苏东坡在偏僻的密州想念亲友,所以他安慰自己休对故人思故国,要诗酒趁年华。
富贵宰相晏殊,或许是在又一个大宴宾客的春日里,感慨万千,所以即席而作了这首春意盎然的曲子词。
晚年退休归隐颍州的欧阳修,整日流连在颍州西湖中,他爱这样的退休生活,兴致一来,便为颍州西湖写下了十首《采桑子》,这不,清明时节他又和友人乘船游西湖,一路上游人如织,满目笙歌,能不写一首好词来升华一下吗?#诗词##宋词##清明节#
读诗的人和不读诗的人,真的有很大不同,他们看待世间万物的目光都是迥然不同的,一种是能从万事万物中,敏锐地看出各种灵性,感受到各种情意,另一种则是尚未发现这些就在身边的美好!
喜欢诗词,想要提高自己诗词素养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
唐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唐人苏味道写下的《正月十五夜》,盛大的元宵夜庆典被无数文人写入诗词,有些人还会在这一夜打破规矩,做更有趣的事。
古代礼法森严,年轻女子很少有机会出门,三月上巳、上元夜都是很特殊的日子节日,闺中女子也能外出游玩,因此才有许多灯会邂逅的爱情故事。
但是到了清代,男女大防很严格,就连元宵节女子也不能出门,无论是否婚嫁。但是有个人,他很宠爱自己的妻子,为了让妻子能和自己一起出去看庙会、逛花灯,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妻子女扮男装。
这不是电视剧里随意编造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男人就是写下《浮生六记》的沈复,和他一起去逛灯会的便是芸娘。
上元夜,沈复将芸娘打扮成一个年轻男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芸娘笑出声来,既是因为有趣,也是因为兴奋。
两人走在苏州城的街道上,遇见熟人便以兄弟相称,芸娘也学着男人的动作行礼打招呼,一路边看边玩,浪漫而快活。
沈复将自己与爱妻的生活点滴记录在《浮生六记》中,也让人们跨越几百年,看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寻常小事,只要有爱人相伴,就是有趣的事,平淡生活里的陪伴和分享,一同看过的世间繁华,相扶熬过昏暗低谷,才是最美的风景。#诗漫大讲堂##灯会##文化大拜年#
本文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事,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