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hofer实验室(IMBB)和Matos实验室(前身为IBC,现为维也纳的MaxPerutz实验室)最近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一种多尺度细丝识别工作流程,用于表征在芽殖酵母配子形成发育程序期间组装的蛋白质细丝。
配子的形成和随后的子代发育过程通常涉及细胞发育暂停甚至休眠的延长阶段。细胞如何适应这种阶段并随后恢复生长仍不清楚。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可视化了芽殖酵母细胞的配子形成过程。他们在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内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复杂丝状组装体。
为了确定细丝的组成,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工作流程,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像模式组合直接可视化部分裂解的细胞或细胞器。“细丝识别”(FilamentID)工作流程揭示了两种组装细丝束的保守代谢酶。
醛脱氢酶Ald4在线粒体中形成细丝,而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1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聚合成细丝。结构表征提供了聚合背后的分子见解,并允许对细丝组装进行有针对性的扰动。
随后的功能分析表明,Acs1细丝的形成有助于老化孢子的恢复,更广泛地说,有助于饥饿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FilamentID工作流程有可能应用于研究不同细胞环境中各种未知身份的丝状大分子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