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健儿不仅运动成绩优异,还向全国乃至全球观众展现了新时代运动员自信、率真、亲和的一面。而除了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着力量外,制造也频繁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的舞台——匹克、红双喜,瑞豹自行车,张孔杠铃,天速地胶……从场馆设施到运动装备,从运动器械到转播信号制作,品牌已经几乎包揽奥林匹克的每一个角落,向世界展示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东京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天,名为“东京奥运赛场上的制造”的话题就登上了热搜,并吸引了1067多万的阅读量。
网友发现,从开幕式表演使用的跑步机,到其他国家运动员穿着匹克的服装进入会场,几乎到处可见元素。
前几届奥运会上些许模糊的“制造”形象,在东京逐渐朝着“品牌”的方向演变。
2000年悉尼奥运会,红双喜成为第一个为奥运会提供赛事器材的品牌。但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楼世和却说了段意味深长的话:“实际上在悉尼奥运会之前,许多国际赛事的乒乓球都是我们制造的,但都是代加工,品牌是人家的。”
这样的情况,普遍出现在国产运动品牌身上。匹克、安踏、李宁、特步等国产品牌,几乎都走过从“贴标”的代加工到打造自主品牌的成长之路。奥运会的舞台,亦是如此。
媒体曾给出这样一个数据,伦敦奥运会纪念品有65%来自。除此之外,开幕式的烟花、主场馆的椅子、参赛国的国旗等,也都来自。
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制造”,也大多是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生产订单——虽然工艺精良,但大多做着隐姓埋名为他人做嫁衣的“苦差事”。
到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制造”已经向世界亮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里约地铁4号线上运行的15组90辆列车全部是制造,60%制造的地铁车辆服务于奥运会;24个场馆和附属设施的空调设备则来自格力制造;里约奥运会上的X射线安检设备和视频监控产品也都产自......
如果说里约奥运会“制造”秀了一把基础建设的实力,那么到了东京奥运会,“制造”已经逐渐将重心从“制造”二字转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