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魔鳉鱼在哪,魔尾鱼群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鱼翔浅底竟自由
(2022.9.26摄于青螺滩生态养殖基地)
水下草原、鱼翔浅底,好像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就在今天、就在青螺滩,我仿佛穿越到了6、70年代,亲眼见到了水下绿草如茵,清浅见底的池塘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的景观!
欢迎您来安乡青螺滩!
青螺滩丨地址
安乡县安丰乡珊珀湖社区
请您点击观看小视频
《鱼翔浅底竟自由》
12支纳米漂+漂盒,漂盒套装到货了,一只浮漂不到4块钱,送一个漂盒,划算不划算钓友们,库存不多,抓紧时间入手了。KC-008 (11目二目圆尾加粗)
适合鱼群:罗非
建议竿长:3.6-4.5米
适合水深:1-3米
使用建议:调4-5目钓2-3目
尾径(MM):0.9-2.3
脚径(MM):1.0
这些年最没有钓过瘾的鱼种,就要数黄尾鲴了!
说道黄尾鲴,我就来气!近三年,为了钓黄尾我去太平湖9次,去花亭湖2次,去千岛湖1次,每次去钓虽然都能钓的到,但就是没有好运气遇到鱼群。
我和大家分享过钓黄尾的两种极端钓法,一种是钓钝,和大家熟悉的梅州钓法,既钓8字环轻触底。还有一种就是调灵,钓离底、钓底接。
这两种钓法都能钓好黄尾,主要针对的鱼情不同,第一种钓钝,主要是针对鱼口少的鱼情,守一守。第二种呢,主要是针对黄尾鱼群大量进窝抢食,钓离底,底接效果很好。
其实第一种钓法,我已经实战了很多次了,基本都是正口,效果不错。但是我最想施展才华的却是第二种钓法,三年了,十几次出钓,没给我一次机会,你说气人不?
去年在太平湖西山,一个粉丝钓友钓完要离开了,他看到我就来看我,他说他两天钓了140斤黄尾,我问他怎么钓的,他说窝子还没打,底还没找到就一直连竿。而我在他走后的2天里只钓了十几尾,我当时就把太平湖拉入黑名单了,但今年又要到钓黄尾的季节了,我怎么有想太平湖了呢?
那位钓了140斤黄尾的钓友,你看到了请你给我留言哈,下次带我一起爆护。
【水中活化石!#罕见秦岭细鳞鲑成群游弋#】近日,在陕西秦岭深处黑河上游。稀有珍贵冷水鱼类秦岭细鳞鲑成群结队欢快地溯游在河中。生活在秦岭的细鳞鲑曾是海洋类鱼种,二百多万年前,少数个体由北寒带海洋溯游到秦岭山区较寒冷水域,逐渐成为我国特有鱼类新物种,又称“水中活化石”!据悉,现在黑河流域生活着的数个野生细鳞鲑鱼群,每个鱼群都有数千尾之多。(陕视新闻)
哑巴堰二
少数鱼儿小心翼翼簇拥在鱼群外围,一点点蚕食掉漂到远端的一些碎屑,一步步向中心地带缓缓推进;绝大多数有恃无恐在稍近的水域穿梭、翻滚、哄抢,忽而蹿出水面拍打出强而有力的水花,一不留神蹿到近前一口拽过菜叶猛拖下水;肥硕的草鱼们更是肆无忌惮横冲直闯,大有连人带菜一锅端的势头。
轻手轻脚从岸上摸到石条,悄悄从水底抄起石块儿,对准稠密的鱼群卯足力气砸下去,满以为少则一尾几尾,多则十条一群非死即伤,让人失望透顶,鱼儿呼啦一下便神乎其神从眼皮子底下凭空蒸发。刚勾下腰身,大大小小的鱼嘴齐刷刷浮出水面。如此三番四次搞得人气急败坏,恨不能将养猪场大灶、铁锅、柴火全搬来,将整个哑巴堰煮沸烧开!
站在水塔一方堰坎,抬眼即可清晰看见对岸苹果园一部和右岸全豹。整个果园不低于两百亩,果木上千棵。
园中以麻苹为主,间杂少量花红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品种。麻苹个头不是很大,以二至三两居多,皮上遍布芝麻大小黑点,触摸无凸凹感。熟透的果实个头均匀、体态饱满、果皮绿中翻黄晶莹透亮,靠近鼻端果香诱人,咬上一口细嫩清脆甘甜爽口。
花红树是所有果树中体型最小的一类,一枝枝头像冰糖葫芦一样,缀满不计其数的果实,站在树下摘取自如。花红个小、体扁、肉沙、微甜,果皮表面有一道道妃色竖纹。整个果园里只有两棵花红树。
还有一类叫不出名字的品种,果实扁圆、色泽森沉、口感酸涩,果皮包裹一层薄薄的白色灰末,闻其味便兴味索然。
溢水口毗邻海舰家自留地,紧贴左右两岸扎了一堵远高于水面的圆弧形竹栅栏,栅栏内水面面积约摸五六平方。溢水口呈凹形,底部铺设一块长方形青石板,非常适合人蹲在上面涮洗猪食、洗衣捶被。石板正下方嵌入坎中一根三十公分直径水泥管,春灌、水涝、年底打鱼时临时开启。溢水沟擦着吴孃、曾、李三户人家自留地边,径直流向三十米外横向走势的成渝马路排水沟,左行至养猪场库房从地下涵洞下穿成渝马路,流经邮电校、中沟、污水站汇入大沙河。
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路过溢水口,常常遇上几尾白漂在栅栏内游弋。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从边上走过去,找到泥块儿转身躲到桉树背后,瞅准时机猛然跳出狠狠砸下去,一尾尾一雷二闪逃得影踪皆无。片刻过后齐刷刷浮出水面,悠游自如游来游去,就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白漂是池塘里最常见的一种野生鱼类,繁殖、适应力超强。白漂个头修长、体态轻颖,头、脊呈草绿色,鱼身至下腹光亮煞白,多数只长到两寸左右。在见过的里面最大个体约摸四、五两重、四、五寸长。
白漂生性多疑、感官敏锐、行动迅捷,夏天常常见一大群浮在水面游来游去。白漂算得上池塘里最难生擒活捉的一种鱼类,就带上一只“半桶”大小的戳箕,也休想从一群打眼前悠哉悠哉游荡的鱼儿中戳起一尾。非常讽刺的是它又是最易上钩的一种鱼类,一颗大头针随随便便挂上一粒米饭便信手拈来。
夏天,栅栏上停歇着五颜六色的蜻蜓,想徒手擒拿绝非易事,特别是一种个头偏大,通体呈绿黑色的蜻蜓(忘记了名字)。上放学路过堰坎与之不期而遇,我便佯装漫不经心的样子快速从身旁通过,偷偷绕到身后勾起身子一步步摸过去,并随之脑袋拧动不停调整体位;到手臂可及的距离,身体尽力前倾,张开大、食指对准尾巴轻轻伸过去,越过尾尖一霎两指极速合拢,十之八九听到噗噗几声翅响擦着指尖逃之夭夭。同样让人无可奈何的还有“麻丁”、“盘丁”、“红丁”。老奸巨猾的“大郎”连想都甭想,它不把你惹得火冒三丈栽进堰塘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栅栏外的水域,铺满密密麻麻的肥猪草、各种垃圾,上面栖落着花花绿绿的蜻蜓。清风徐来,绿水微澜,涟漪层叠,一些地方被摇来晃去的水纹,渐渐荡开一些或宽或窄的缝隙,雪白的光线穿透进去,把下面的水生世界照得亮亮堂堂,水蚊、孑孓、水虿、水蝎、蝌蚪、鱼儿、水甲虫炳若观火。
落在草尖、灌木、枯枝上的蜻蜓,有的任凭草、木晃动若无其事;有的一有风吹草动,忽地蹿起头也不回飞向远方;有的脑袋、尾巴不安地四下拧动,生怕一不小心遭遇祸端;有的刚刚落定忽地蹿起,悬停半空举棋不定,俄顷首尾倒个儿落回原处,双翅下垂,尾巴高高翘起;有的瞅准高处猎物如离弦之箭扶摇直上一蹴而就,转身折回极速下跌至先前的落点;有的一飞冲天,与路过的蜻蜓在半空亲密触碰、磨擦翅膀、身体,发出清晰的喳喳喳喳喳的响声。
有时两只蜻蜓首尾相连从天而降,绕着池塘飞来飞去迟迟不肯落下。到终于等到它有要落下的迹象,眼瞅下落到距离水面十厘米左右的高度,又疑神疑鬼悬停在原处游移不定。到后来有的干脆悬停在水面用尾巴不停点水;有的落定在一堆很难将它们区分得开来的杂草之中。蹑手蹑脚还未摸到落足点,或摸到落足点左寻右觅还没找到它的藏身之处,猛地蹿起溜之大吉。有时路过一对连连猛然从杂草中噗噗蹿起,吓得人神经兮兮以为遇上了水鬼。
黄昏时分或下雨前夕,时常遇上不计其数的蜻蜓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方队,在距离水面五六米高的半空中安闲自在盘旋往复。
外来鱼入侵怎么办,像美国对付亚洲鲤鱼那样“束手无策”?错!四川邛海想出了一个妙招对付猛增至100吨的外来鱼,短短几天进账几十万!奇怪的是,掏钱的人回去还埋怨:这么好的事儿,为啥不早说?
入侵四川邛海的“外来鱼”是翘嘴红鲌,就是常说的翘嘴。
这里先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外来鱼?常见的外来鱼有罗非鱼、清道夫、德国镜鲤等,这些都是从国外引入的,但外来鱼不止局限于这些:北方湖泊里的特殊鱼种引入到南方湖泊,对后者而言也是 “外来鱼”,当然这种外来鱼用“本土外来鱼”形容更恰当。
前文别小看“本土外来鱼”的破坏力,争抢资源它们从来不手软,慢则几十年,快则几年,将原有鱼群结构搅动得“翻天覆地”,而在我国就曾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太湖银鱼价格暴涨,云南、广西、广东等南方省份纷纷引入,1982年70万尾太湖银鱼投入滇池,7年后暴涨至了3500吨。
令人抓狂的是,1992年再次对滇池进行渔业资源勘察后发现,滇池中的15种土著鱼消失不见,其中有滇池白鱼、中臀拟鲿、中鲤.
研究结论是太湖银鱼疯狂抢食,留给其他鱼的食物过少,而且太湖银行还吞食鱼卵,结果就是土著鱼要么饿得瘦骨嶙峋,要么淘汰出局。
而邛海的翘嘴和滇池太湖银鱼的情况如出一辙。2007年前后人们第一次在邛海发现了翘嘴,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是放生的,或投放鱼苗时混入了杂鱼。
翘嘴可不这么想:好不容易来到这么个世外桃源,不撒开膀子吃喝、繁殖才怪!邛海南北长11.5公里,东西宽5.5公里,周长35公里,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更关键的是,邛海水温适宜、水质优越,很适合翘嘴生存,湖中丰富的鱼虾又成了翘嘴的美食。
据工作人员透露,邛海中的翘嘴从2010年左右开始迎来爆发式增长,每年吃掉的鱼虾越来越多,一年最多吃掉40吨。
结果是翘嘴长得又大、又壮,最重的有40-50斤,但大量土著幼鱼被翘嘴吞食,数量急剧减少。2020年再次统计时,邛海土著鱼中的邛海鲤、邛海红鲌、邛海白鱼已基本绝迹,鮡科、鲿科和鮠科多年不见。
银鱼和花白鲢曾是邛海重要的经济鱼种,自从翘嘴出现后,它们的捕获量连年下降!怎么了?让翘嘴活吞了呗!有专家表示,将翘嘴红鲌控制在邛海渔业资源总量的4%-5%才能给其他鱼留下喘息机会。
那怎么办?当地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钓鱼,路亚钓翘嘴再妙不过了!翘嘴天性暴躁,遇到落水的昆虫就猛扑过去吞食,而路亚就是利用了它这一点,用假蚊虫作拟饵,抛入水中刺激翘嘴捕食。一些路亚高手一天能捕获几百斤!
组织者实施“鱼票”制,一张每年4000元,总计200张,只需要用路亚,禁止台钓。当然,这种方法也遭到质疑,邛海中的翘嘴至少超过了100吨,就靠路亚真能控制住翘嘴的增长势头?要知道没人每天都去钓鱼,也不是玩路亚的都是高手!
#翘嘴入侵邛海,数量达到100吨#
原创:博文
青岛五四广场,音乐广场岸钓鲈鱼。
最近听说五四广场外围出现大规模鲈鱼梭鱼鱼群,今天下午特地去看了看。
五四广场湾子里有几个打海杆的大爷,钓了几个沙板,外围还有下网的渔船,看样子这边不能作钓了,我又来到了音乐广场,在音乐广场码头拋了两杆,和一个大爷聊了聊,大爷说三天前就有鲈鱼群出现,但是钓到的很少,基本在远处不靠岸。码头鱼口很少基本都是小黑头,我见状不行,又来到了音乐广场最头上,这边没有钓鱼人,前面没有网漂子,我用铁板跳底搜索了一下,有不少烂网。
在离岸边70米左右的地方突然有咬口,是一尾小鲈鱼,虽然鱼小,但是手感不错,今年第一尾鲈鱼成功解锁。放流回家,路上看见有上岸的渔船,鲈鱼梭鱼爆船,看来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大笑]#头号运动玩家#
1958年,我国科学家在钱塘江捕捞野生的鲥鱼,并对亲鱼进行人工授精,最终成功孵化出了第一批幼鱼。
但鲥鱼的危机并没有因此终结,反而愈加严峻。在我国,长江、钱塘江均有鲥鱼的历史分布,但从70年代开始,钱塘江的鲥鱼近乎绝迹,长江鲥鱼的捕捞量也开始出现波动,高产年份达1574吨,低产年份只有74吨,相差20多倍。
80年代,长江鲥鱼的危机更加明显,高产年份也不足200吨,1986年的产量最低,只有12吨,已经不足以支撑鱼汛的形成。
为保护长江鲥鱼,我国渔业部门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加强对亲鱼、幼鱼和产卵场的保护,二是争分夺秒攻克人工繁殖的难题,提高繁殖产量。
保护鲥鱼,第一步就是保护野生资源,重点是在江西省。根据鲥鱼的洄游特性,每年春夏之交,海洋中的亲鱼便成群进入长江,通过鄱阳湖抵达江西赣江的峡江江段繁殖,洄游的时间、路线非常固定。其中,赣江是亲鱼的产卵场、受精卵的孵化场,鄱阳湖是幼鱼的索饵场、育肥场,一江一湖组成了鲥鱼种群的“生命线”。
在赣江中上游,一批梯级水电站相继建成,改变了下游的水温和生态条件,不利于鲥鱼的繁殖。而在鄱阳湖,渔民的过度捕捞也给幼鱼带来重创。特别是每年秋季,鲥鱼和刀鱼的幼鱼结伴从湖口返回长江,在出湖的高峰期,湖口便出现应季鱼汛。当地渔民利用密网大量捕捞幼鱼,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
1987年,江西省宣布在赣江的产卵场和鄱阳湖的索饵场全面禁捕,并于幼鱼出湖的高峰期在湖口实施10天以上的休渔期。下游的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接力保护,为幼鱼的洄游保驾护航,使其顺利由江入海。
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老一辈专家也在和时间赛跑,日以继夜地攻关人工繁育技术。江西、江苏等地的科研工作者联合起来,在南昌、峡江捕捞野生鲥鱼,用作繁殖的种鱼。1982年,采集自峡江江段的亲鱼在人工环境下产卵,繁育了3万多尾鱼苗,比50年代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但有一个问题却让专家们犯了难:鲥鱼一年只繁殖一次,每次只能采捕野生个体作为繁殖亲本,这意味着可供试验的机会很少。随着野生资源的锐减,江河湖泊中能采到的鲥鱼越来越少,苗种产量难以为继。
如果从幼鱼阶段开始培养,则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发育成熟,培养期间死亡率很高,以至于我国驯养的鲥鱼最大也只有3+龄。另外,人工繁育的后代不如野生幼鱼健壮,即便将其投放到长江,幼鱼也很难存活下来,最终能长到成年的可谓凤毛麟角。
现实总是让人无可奈何,鲥鱼种群的衰退速度实在太快,留给专家的时间并不充分。据资料记载,从1987年至今,仅江苏段的渔民在1998年捕获了一条鲥鱼,重约1.5kg。从此,长江鲥鱼再未出现,专家想要研究却苦于没有素材,试验被迫中断。
长江实施禁渔以来,生态恢复的迹象越来越多,鲢鳙鱼群大量出现、“神秘物种”鳤鱼重现鄱阳湖......那么,长江鲥鱼是否还会再次出现呢?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有一线生机,长江物种的保护就不能停止,长江刀鱼、中华鲟亦是如此。
#长江鲥鱼# #保护长江#
上个世纪70年代,有长江流域附近的渔民称:“那时,鲟鱼肉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谁能想到,仅仅几十年过去,白鲟就彻底灭绝了。#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
关于白鲟灭绝的,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评估,在2019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是灭绝。
2020年初,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论文中宣告:长江白鲟已于2005年-2010年间灭绝。
每次白鲟被宣布灭绝的消息都能够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但是可悲的是,许多社会公众都表示在看到白鲟灭绝的报道之前并不认识白鲟,还有一些关于白鲟灭绝的新闻报道中,将白鲟的图片配错。
其实早在1994年,中国邮政就发行了由李印清设计,分别描绘了鳇、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的形象,其中白鲟的邮票刻画了一条白鲟的形象,它伸着长头,长吻,摆动着身躯,逆流游动着,显示出一种活泼的气势,又充满着生命的朝气。
在2001年中国发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系列邮票时,又出现了一张面值60分的白鲟。
公众对白鲟认知的匮乏也说明白鲟的相关知识没有被广泛传播,白鲟灭绝的过程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许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白鲟,大概只能通过邮票了。
长江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另名中国剑鱼,因其吻部很长,形状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因此又被老百姓称为象鱼,有着“水中大熊猫”“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美称。
为什么长江白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呢?因为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一般体长两到三米,重量达两百公斤到三百公斤,最长可达七米,体重可达七百公斤。
为什么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呢?因为它太珍贵了,白鲟属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2.013亿至1.45亿年前)。
因为白鲟身躯庞大,数量也比较多,早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古书中称鲟鱼为“鲔”(wei)。
根据记载,在周朝的祭祀活动中,常常有“季春荐鲔于寝庙”的活动,说明白鲟那时可以作为供品。
在《山海经》中也有关于白鲟的记载:“孟子之山,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鲔。”
在70年代以前,白鲟的数量还是可观的,根据我国动物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有渔民曾捕获过七米长的白鲟。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1976年以前,长江全江段白鲟年捕捞量为25t或676尾,从那时起,开始有报道称白鲟数量在显著减少,有人呼吁将白鲟作为禁捕对象,特别是加强其幼鱼的保护工作,但是这个呼吁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最终导致白鲟灭绝的悲剧。
不难想象,当最后一只白鲟孤独地在长江中寻找同伴,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假如这个世界上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类时,我们会是怎样的心境?
当然,一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是不负责任的,白鲟灭绝的悲剧,不是偶然,也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要引起我们广泛的反思。
很多人认为,我连鲟鱼都没有见过,我需要反思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白鲟灭绝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水利工程。
白鲟是一种半洄游物种,需要到长江上游产卵,但是修建的大坝挡住了白鲟的洄游产卵路线,从而将鱼群和产卵场分割成了坝下坝上两个互不相通的区域。
这么一来,为数不多的白鲟进一步地分散,产卵场的面积也大大缩减。
更为要命的是,在大坝建成后,大量的白鲟聚集在水坝两侧试图通行,然而在这里等待它们的是人类的天罗地网,根据相关渔业资料显示,那几年的白鲟的捕捞量大幅增加,被捕捞的白鲟除了一部分被吃以外,很多白鲟的鱼卵被制作成了鱼子酱。
中国人对鱼卵这种食材并不感冒,很明显,这些鱼子酱是被用来出口到外国。
白鲟陷入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它食物源的打击,尤其是电鱼等非法捕鱼手段对水里的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还有一些渔民撒下“绝户网”,不足一厘米的网眼,几乎打尽了长江中的鱼类,这导致白鲟陷入“粮食危机”,有专家因此指出“有些白鲟是饿死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白鲟的灭绝跟我们很多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用电,所以要发电,我们要吃鱼,所以渔民想方设法的捕鱼……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说为了保护某一个物种,而放弃发展,那是不现实的事情,只有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才能尽可能的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比如我国在建设葛洲坝水电站的时候,就对中华鲟进行了保护,并对中华鲟进行系统的人工养殖,每年都能够向长江中放流大量的中华鲟成鱼,而达氏鲟和胭脂鱼在之前已经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又得到了有效恢复。
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农业农村部规定,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此举可以说彰显了我们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决心。
三亚网红拍照打卡点|亚特兰蒂斯水族馆
拉着手手,来看五米高的水下大DIMOO,打卡成功,就在三亚亚特兰蒂斯失落的空间水族馆,遗落之城,神秘海底,一抹魅惑的蓝……
#打卡美好生活# #相约踏秋季# #跟着头条看世界#
本文魔鳉鱼在哪,魔尾鱼群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