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蓉蓉来为大家讲解下。龙城战歌ios,龙城战歌手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这成了一个千古谜团。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太原,后来成了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的诗歌气势磅礴,格调高亢,尤其擅长写七绝诗,把七绝推向定峰,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从小王昌龄就喜欢读书,他的梦想就是能够像李商隐一样,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公元720年,二十三岁的王昌龄决定去嵩山学道。即便如此,王昌龄不甘于“纷纷尽向红尘老,寂寂谁知白云间”的道家生活。他心里是有追求的,因为在嵩山可以一边修道,一边读书。
在嵩山修道的这段日子,王昌龄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可是三年过去了,他对道家思想的了解始终一知半解,这跟他的期望悬殊太大。
面对这样的结果,在嵩山闭关了三年之后,王昌龄选择离开。他进山时只是一个农家子弟,等出山时,他已经意得志满。
离开嵩山后,王昌龄到处流浪,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后来,他选择客居并州。
就在这个时候,边塞战事吃紧,文人骚客投笔从戎,书写出了高亢的边塞战歌。王昌龄突然醒悟,自己实现抱负效力祖国的机会来了。
公元724年,王昌龄毅然决然地来到边陲,他在西北边塞呆了整整三年。
在此期间,他把边塞苍凉落寞的大漠风光与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一首首绮丽的诗篇,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艰难时运,抒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
除了边塞诗,他还写了许多闺怨诗,送别诗。王昌龄的七绝诗意境深远。七绝是到了王昌龄这里才完全成熟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获得了“七绝圣手”的高赞。
王昌龄诗名卓然,官运却是不堪,新旧唐书中以“位不显”来描述。
回顾王昌龄担任过的官职。三十六岁中进士,通过殿试被任命校书郎,连任了两任六年;四十三岁担任地方官,在泗水县担任县尉;谪贬岭南后回朝廷被任命江宁丞,县级副职;最后是谪贬龙标县担任县尉。
王昌龄虽然仕途曲折,但他性格乐观,一生结交甚广,和许多文人墨客、官宦、僧人、道士都有来往,尤其是在他被左迁、长年谪居的情况下,朋友们给了他很多欣慰和温情。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还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表达对王昌龄命运不济的悲叹,以此来告慰好友。
资料上记载,王昌龄早年贫苦,家里依靠农耕维持生活,在这么贫苦的家庭条件下他是如何成才的,多少年来一直是个谜。
王昌龄的出身是个谜,怎么死的也是千古之谜。
在王昌龄在担任龙标县尉的时候,正好爆发了安史之乱。于是,他准备在兵荒马乱之中,请假回乡照顾家人。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在回老家的路途中,经过亳州的时候,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杀。
王昌龄与闾丘晓无冤无仇,都是读书人出身,他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他一介刺史,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州县级芝麻官,凭什么杀掉同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史书记载的并不多,这成了千古之谜。
按理说闾丘晓跟王昌龄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交集,应该不可能存在什么恩怨。而且王昌龄一直在地方上担任小官,也没有机会得罪闾丘晓。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写的《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里,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人从“忌而杀”三字认为,它道破了王昌龄死亡的原因。
有人猜测是王昌龄冲撞了闾丘晓的忌讳。最多的看法和见解是闾丘晓忌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怕他抢了自己的官职,当时天下大乱的时候,或许闾丘晓认为王昌龄只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朝廷自顾不暇,还有谁会来管他的死活?
一代诗豪,就这样命洒黄泉。
王昌龄死后,闾丘晓因为延误军期,被节度使张镐诛杀。
临死时,闾丘晓向张镐求饶说,他家里还有八十岁的高堂老母需要赡养,请张大人放过他!张镐反问说,王昌龄的双亲又让谁来赡养呢?
王昌龄如此卑微的一生,使得后人喟叹命运的无常,唏嘘不已。
本文龙城战歌ios,龙城战歌手游)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